香港地做打工仔都一定聽過:「唔使急,但一定要快。」想不到林鄭老頂習近平也深明這點港式辦公室智慧;講到人心回歸工作時,他提出了六字真言的指令:「急不得,慢不得」。
香港主權移交廿年有多,為何還未人心回歸?更正確一點說,香港部份人對「大陸化」的抗拒越見明顯。記得08年京奧嗎?當時在香港傳聖火,我記得沒有甚麼爭議。那時還有一位叫陳巧文的女孩高舉「雪山獅子旗」抗議,有自稱警務人員的網民對她刑事恐嚇,可是支持她的好像沒有幾個。
又記得同年的汶川地震嗎?港人無論是自願抑或經政府有形之手,也是甚為慷慨的。大吉利是講句,要是今天發生類似的事,恐怕氣氛會很不一樣;當年莎朗史東對因果報應的疑問,在今天應會有不少支持。
俱往矣。只不過是十年時間,莫講人心回歸,甚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也變成了沒有人信的空頭支票。坦白講,在許多人心目中,香港的結局必然是一國一制,問題只是在甚麼時候、如何發生。
或許林鄭也意識到這點,所以今次與官商權貴訪京,除了甚麼主動捍衞國家安全,聽得最多的論述就是一國兩制的重要性。
訪京團中的官商權貴,相信有不少在心底裏祈求永續兩制,但口裏未必敢大聲說出來。可是,從上屆政府的所作所為,也可以見到在權貴圈中,也有人希望香港盡早一國一制,讓他們來一次終極翻盤,敗部復活,吐氣揚眉,大權在握。通常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在「核心外圍」苦等多年,你說他沒有成就又不是,但也不見得是最頂尖精英的一幫人。當年某人成功暗渡陳倉之後雞犬皆仙的鬧劇,也反映了量化式統戰之下,權力圈位置僧多粥少。
為甚麼要爭權?爭權就是要奪利。曾幾何時,香港各行各業的精英,本身事業有成才會被朝廷招安。現在呢?香港一大堆「愛二代」、官二代和富二代,除了家勢最優越的幾個,避免不了還是要找個鬻官賣爵的門路,然後就跟着那不斷轉變的主旋律到處沽名釣譽。
大家記得甚麼前海?曾經被這些新晉愛國人士講到會取代香港成為新金融中心,最近發展得怎樣?主旋律變了大灣區,他們又說要發展大灣區機遇,要九加二協同。總之,在這個權力的核心外圍,總有一班說話從來都只有口號,沒有內容的人,高舉配合國策去搵政府錢的尋租者。
當這群「新愛國」力竭聲嘶地扮演愛國者的角色時,總教人懷疑,假如沒有半點好處,他們究竟會站在哪一邊。真正的民族主義者眼中,又會否覺得忽然愛國投機主義,才是最可厭可惡?
其他人眼中,甚麼機遇都好像很遙遠;從前甚麼獅子山精神的信念,已經變成了「成功靠父幹」的宿命論。越來越多人認為愛國不再是情操,而是上位搵大錢的手段,人心回歸,意義又是甚麼呢?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