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姓人為查氏續修族譜對查家苦難感同身受

外姓人為查氏續修族譜
對查家苦難感同身受

【金庸逝世】
「土改時蒙冤卒」這是海寧查氏族譜編纂者吳德健為金庸父親查樹勛寫的小傳。短短六字,令金庸父親自中共建政以來所蒙受的冤屈被銘刻在地方家族的史料中。

《蘋果》記者張虓 曾巧珠浙江報道

海寧人吳德健並非查氏族人,卻因其忠厚正直被查濟民和金庸所信賴,成了海寧查氏族譜的編修者。有別於宣傳中所說的金庸為家鄉帶來的貢獻,吳德健則說「家鄉人總應該為金庸做點甚麼」。

吳德健編修查氏族譜在一片質疑聲中完成,並獲金庸當面致謝。

堅持中立 按輩份排列

吳德健在編修過程中頂住多重壓力,一方面是他的身份。當時海寧查氏後人頗有微言:「查濟民、金庸是不是腦子有毛病?不讓文化局修家譜,反倒是請一個既沒名、又沒文憑的外人修。」但是吳德健對批評不以為意:「我編家譜就要像司馬遷、司馬光修史一樣,不摻入政治色彩和偏見。」於是便有了開頭對金庸父親的記載。吳德健提到,在家譜定稿的時候,查濟民曾經要求將金庸的照片放在自己之前,但當即被吳否決,「家譜不講名氣大名氣小,(順序)要按輩份來排」,照族譜「濟美忠良」的排列,查濟民比查良鏞大三輩。

另一方面,當時內地對於傳統宗族、派系相當敏感。查濟民曾經建議吳德健小規模編寫,但是他認為查氏族譜自宣統元年便中斷,至今已經逾百年,若不完整續修便再沒有機會。吳德健一邊參照國家圖書館僅存的查氏族譜,更方走訪查證,將海寧查氏在動盪百年中斷裂的家譜重新勾連接續。

吳德健提到家譜不講人物名氣大小,必須按輩份排列。

指金庸對弟妹有缺失

家譜編好,金庸對吳德健的工作相當滿意,2008年金庸邀請他到香港當面致謝。金庸讚揚族譜還原歷史,對他父親的評價也完全實事求是。雖都是海寧人,二人的口音仍有不同,金庸講袁花話、吳德健講硤石話,兩人見面相談甚歡。吳德健更成為金庸在家鄉少有的「忘年交」。

吳德健和金庸在內地的幾位兄妹都有交往,對於查家經歷的苦難也感同身受。修史者短短數字,不加情感的寫盡旁人一生,然而個中內情總是千迴百轉,亦不免為他人境遇感傷。在提及金庸二哥查良鏗在父親被槍斃後的際遇時,突然情緒激動、熱淚盈眶起來。當時父親被中共槍斃,查良鏗草草將父親收屍掩埋便逃出海寧。吳德健形容當時的境況僅僅用了四個字——走投無路。幸而查良鏗在羈旅中,偶遇學者馮其庸,馮先生為他在南京謀得教職,良鏗一家才得以安居。

吳德健對金庸也有史官眼光的褒貶。他讚金庸在家國問題上保持了中國文人風骨;另一方面也認為金庸在對待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上,確有缺失。金庸同父異母弟弟查良楠的女兒曾經罹患腦瘤,多次去信金庸求助卻未得回音,「這一點也要批評金庸的,做的有些不近人情,哪怕不是親兄弟也要寄一點錢」。

痛心海寧文化傳承不足

對於香港,吳認為,香港有了金庸就不是文化沙漠;反過來說,也要感恩香港,金庸有了香港才能有如今的成就,「如果金庸留在家鄉,現在可能是個退休的小學教師,反正默默無聞,不死掉已經很幸運了。沒辦法,中國歷史上幾十次的運動,逃得掉很難」。

吳德健總會對海寧文化傳承沒有得到光大而遺憾,他覺得金庸書院至今仍然是一個空殼景點,沒有學術機構進駐;他質疑過去的金庸研究會沒有發揮應有功能,「和金庸對談,一個談詩詞一個說買菜,聊不起來」;他也痛心於當地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仍然不足。

吳德健對金石書畫都頗為擅長,他為金庸所刻的印章在金庸很多的出版物上都可以見到。吳德健總是自謙地說不知道為甚麼金庸會這麼提攜這個家鄉晚輩,但是從他的言談中反而可以窺見一個年少金庸所興盛的文人風貌和風骨。金庸曾經送給吳德健一副字:「故鄉在我心中是日夜思念的地方。」而也許那家鄉並非僅僅寄於一方水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