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融化 - 曾志豪

中港融化 - 曾志豪

這是敏感而經常掛在口邊的話題:中港幾時融合?融合了幾多?幾時可以完全融合?

在北京眼中,就像親生父母幾十年後認回自己失散的子女,然後每天都想知道,你喜歡原生父母嗎?你習慣和我們一起生活嗎?你認同我們就是一家人嗎?

在香港眼中,卻變成,你能接受父母隨街踎的習慣而不要覺得丟臉嗎?你能忍受原生家庭的哥哥姐姐講話大聲偶然會吃狗肉的嗜好嗎?

南轅北轍,九唔搭八,定義不同,要求不同,所以矛盾四起。

其實有好多地方,毋須官府天天唸叨,中港早已融合,例如雙十一狂歡節。香港人本來沒有這種消費習慣,我們只有暑假聖誔新年這些傳統黃金檔期。

但這幾年香港人也徹底「陸化」,今年天貓的雙十一狂歡節,最大出口消費區域是香港。

香港人變得和大陸人一樣,習慣上淘寶網購,衍生的詞匯,例如「集運」、「親」都為港人熟悉。而可以收取網購包裹的各式智能櫃也大行其道,進駐屋苑商場。這種消費模式,中港自動融合。

大陸電視劇也是悄悄的成為港人的撈飯電視汁,「延禧攻略」等等劇集成為香港人的話題。這一切,都毋須官府出手,民間自發行近。

但官府看中的不是這些民間融合,他們希望的是政制、法制等等概念的「融合」。

譬如要求香港人在反港獨立場上發出和《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一樣的聲音;要求港人接納有「永續權力」的王朝;傳媒要改姓黨做喉舌而不要有雜音;法治太多限制不如像大陸般人治為先。香港人應該膜拜大灣區一帶一路是上佳投資。

這種融合更似是想「融咗」香港,馬凱馬建事件反映某些港人已經融合得相當自然,而對其他香港人來說,當然是「一言不合」,這又怪得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