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宣佈不會再競逐執政基民盟主席、留任總理至2021年就退下來,外界都關注此後對歐盟的影響,畢竟她是近10多年來歐洲最重要的領袖,是歐盟幕後總指揮,有人甚至稱她為「歐洲女王」。女王退下,歐洲融合的前景再次響起警號。
外交界和專家都認為,自默克爾宣佈會退下來一刻,歐盟未來數月要在移民、歐元區改革取得共識的機會更微。智庫德洛爾研究所總監梅拉德(Sebastian Maillard)甚至指,「歐洲沒有人會再聽她(默克爾)的話,她已將自己從這個遊戲中抽出」。
德需時重整政治秩序
另外,德國需要時間尋找其政治新秩序,無論默克爾及新任基民盟主席都須向內看,向外能發揮的影響力有限。智庫歐洲政策中心分析員拉波爾特(Julian Rappolt)預期,明年5月歐洲議會改選前,歐盟都不會有甚麼重大決定,「歐洲層面的運作或有癱瘓風險」。
默克爾是歐洲融合的重要推手,現在她淡出,歐盟改革希望,或許要落於宣稱要改革歐盟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身上。可是馬克龍當初的計劃是以「德法雙核」推動歐盟改革,德國現在恐已無暇兼顧歐洲事務,這位愛麗舍宮主人或要孤身一人,面對聯盟內反融合的力量。
現時歐盟多國均由意識形態較明顯的政府執政,右傾的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等國,左傾的則有希臘,他們多以國家利益為先,對推動歐洲融合或改革的意願本來就有限。更甚是,法國自身亦有問題:跟財政健康的德國不同,法國有着結構性赤字,歐盟亦曾警告巴黎的財政預算案有違反歐盟財政規例之嫌,歐盟亦預計法國債務水平未來會上升。法國要獨力推動歐盟及歐元改革不易。
況且,馬克龍的民望已由上任初期的高峯,下跌至9月底的29%,是上任以來的新低。他在國內的支持或會影響他領導的黨派能否在明年歐洲議會選舉得到民眾支持。
除法國外,荷蘭最近既增加外交開支,並聯合一眾較小成員國,企圖在歐洲加強自己的話語權。荷蘭首相呂特雖然執政已久,但他去年與馬克龍一樣成為成功抵禦民粹浪潮的領袖,加上荷蘭是近年增長最快的發達國家,呂特已成為歐洲中間派的重要聲音。但呂特對歐洲融合的態度不算激進,較注重保護成員國的地位,未必是亟待改革的歐洲所需的領袖。
民粹主義衝擊歐盟理念
「後默克爾時代」短期內最大的挑戰必然是民粹主義及民族主義對歐盟理念的衝擊,馬克龍及呂特二人均有一定缺點,難以獨力推動歐盟前進。明年是歐盟的選舉年,除有歐洲議會換屆外,還有歐盟委員會主席、歐洲理事會主席等職位,當中最關鍵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職,如換上如歐盟競爭事務專員維斯特加等作風較強悍的人物,領導歐盟的或許不再是國家領袖,而是在布魯塞爾。
法新社/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