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查良鏞私人喪禮謝絕公眾,香港文化博物館昨起在金庸館外設置弔唁冊,讓金迷追憶這位一代文豪,兩小時已有約400人參與弔唁,部份人面露惋惜。有資深書迷形容金庸小說出神入化無人能比,望金庸再世續寫武俠小說。
香港文化博物館昨起至本月30日在金庸館外設弔唁處,供公眾在弔唁冊簽名致意。弔唁處下午4時正式開放,開放前1小時已有過百人排隊,全日共有約400人參與。金庸1955年寫《書劍恩仇錄》,1972年完成《鹿鼎記》封筆,現場亦以年長書迷為主。書迷耐心等候與偶像道別,有人面露惋惜,亦有人扶老攜幼拜別巨匠。
讚作品融入現實政治
前來弔唁的市民會獲發紀念冊一本,派完即止。弔唁處擺放着查良鏞遺照,市民可在弔唁冊上簽署和寫下別言,有金迷在弔唁冊前躊躇良久才寫下感言。有人在金庸館外放置一幅金庸畫像,題有「金庸老師、笑傲浮生」,相信是前來悼念的金迷留下。
弔唁處昨午4時開放,排頭位的姚先生1時半已到來,並在博物館書店買下畫冊。他形容金庸武俠小說陪他長大,已成為金庸的書迷30多年,「睇 《鹿鼎記》都睇咗4次」,希望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來自馬來西亞的80歲羅先生表示,看金庸小說超過60年,每本至少看兩遍,最愛《鹿鼎記》和《神鵰俠侶》,因為情節生動吸引。他形容金庸寫武俠小說出神入化,「當今寫武俠小說,除了金庸,無人可以跟他比」,他又盼望再讀更多金庸小說,「金庸你要再回來,寫多一些武俠小說給我們看」。金庸作品代代相傳,羅先生的女兒亦在父親薰陶下也愛上金庸小說,「一看就無法收拾,連刷牙也要看」,她欣賞金庸筆下不止武打情節,並有兄弟之義等豐富情感,她最喜歡《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因其富有正義感。
已移民多倫多的鄺先生表示,讀金庸小說逾40年,每本小說看過3遍,移民亦不忘帶走小說。他稱金庸書作不只是武俠小說,更融入了現實政治生活,「好似《笑傲江湖》一啲角色同中國政治背景有關」。弔唁處開放至本月30日,開放時間為周一、三至五上午10時至晚上6時,周六和日則為早上10時至晚上7時,逢周二為休館日,弔唁處不會開放。
■記者李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