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
2009年底,歐洲爆發主權債務危機,德國是歐元區內經濟龍頭,默克爾自然擁有負債國的生殺大權。她當時力排眾議,強留失業率逾27%的希臘在歐元區,卻對免除其債務寸步不讓,要求雅典政府推行緊縮經濟政策,否則不得援助。默克爾的決定令歐元區免於瓦解但陷入分化,為拯救負債國大債主──德國的銀行而要負債國削減赤字捱窮,間接促使南歐民粹勢力興起。
難民潮
2015年,默克爾宣佈德國實施門戶開放政策,自此接收逾100萬名主要經地中海入歐、信奉伊斯蘭教的難民;另歐盟跟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談判,向代為接收敍利亞難民的土耳其支付60億歐元(532.7億港元)。接收難民雖可向全球展示德國肩負人道責任的泱泱大國形象,卻令排外極右政治勢力在德國本土滋長。
制衡俄羅斯
俄羅斯2014年吞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並支持烏克蘭東部分離主義活動,默克爾其後帶領歐盟全部28個成員國經濟制裁俄羅斯至今,儘管部份德國企業及歐盟國家對此有保留。此舉雖可一挫欲於中、東歐擴張勢力的俄羅斯銳氣,但其實自2011年日本福島爆發核災、默克爾宣佈德國將關閉全部核電廠後,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需求日益增加,換言之德國根本無法對俄使硬到底。
資料來源:美國《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