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文.樂】藍潔瑛、藍衣人、藍帽子

【娛.文.樂】藍潔瑛、藍衣人、藍帽子

已非純粹娛樂圈問題,而是娛樂作為一種文化,究竟如何豐富人心,卻又蠱惑民情。

那又要返回藍潔瑛的倏然離世,雖說民情感觸良多,指她生前坎坷,尤其因情緒病而從娛樂染缸退下來後,更要被傳媒獵奇偷拍,但竟然都有讀者愛看。是故有批評說,傳媒與大眾在她生前的探秘,相對她過世後的惋惜,只是偽善。

無奈藍潔瑛過身,竟滿有象徵地反映港式娛樂縮影──跟紅頂白,但不止於此,更是對「典型」的「厚愛」,而會對人加鹽加醋,製造名氣的感官/觀感刺激。這就連帶藍衣人與藍帽子討論──前者是消防處原為推廣救人意識的「任何仁」,後者是被稱作「首位開槍的藍帽子女警」。兩者都是因為娛樂文化的想作「典型」,而迎合到媒介的大肆宣揚。

「任何仁」當然不是高雅藝術,而即便姿態像個藝人,卻只會如周星馳電影內的騎呢臨時演員,姑勿論他的亮相,早已被聯想及「透明人間」AV角色。如果任何仁是一個獨立生成的人物,在香港喜劇出現,當然順理成章;然而他的錯配,是在政府官方宣傳出現,以貌似認真的舉手投足,卻難掩反差極甚的怪型異相。所以即使他沒有被想成AV角色,已足夠讓人對官方創作失笑。

電影借題發揮

至於開槍藍帽子Madam Wing,也是一朝成名的官方單位人員;她僅為面對襲擊而開槍自保,本來理所當然,卻因為被說成「女藍帽子」陀槍後首度鳴槍,像罕有事件而「揚名」。如果香港電影有意,大可以此創作──當年「魔警」開槍殺同僚事件,也有導演林超賢借題發揮,拍了同名但與現實事件無關的電影。女警開槍,竟可以被官方或媒介無限延伸,其實都像電影創作,卻因為過份強調的女性身份,一面似乎要她揚眉,卻只是重新定型的性別藩籬。

然而與藍潔瑛生前一樣,藍衣任何仁與藍帽子女警,除卻新聞頭條,更會是篇首說的「典型」,讓娛樂文化慣愛挖掘的異樣「光芒」,把藍潔瑛說得「瘋癲」,把任何仁說得「騎呢」,亦把Madam Wing說得「罕有」,而同告大賣。這是娛樂文化的宿命,因為正是娛樂想像的一體兩面,把「異樣」反過來看就可以是「奇趣」,而會將人無情地「見高就拜見低就踩」,說是跟紅頂白,更是循環榨取名氣的工程。

如此一體兩面,瘋狂可以是離經叛道,騎呢可以是搞鬼惹笑,罕有可以是別樹一幟……當下香港的三個主角,可哀地盡見蒼生娛樂,福禍畢竟同源。抬頭望天,我們多會讚嘆藍色長空壯麗,可原來一片蔚藍,是空氣微塵使然,讓陽光的白,折射成藍。藍天象徵,倒也令人多想娛樂文化,它被稱染缸,原來都像藍天一樣,要靠微塵雜質,才可適時豐富光影,卻又會對人蠱惑定型。只是當我再想藍潔瑛,又難掩感觸如此娛樂宿命,對她太過殘酷。
撰文:陳嘉銘
本欄逢周二刊登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