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深圳人的自白 - 林夕

半個深圳人的自白 - 林夕

有位朋友,很早就不勞政府建制吹噓未來港人生存之道:做個勇敢大灣人。他是被香港誇張的租金擠壓成港深人,搬到還沒那麼離譜的深圳租屋住,實現了高官口中的住大陸,在香港打工的理想。

若問他這理不理想?可以用五千港元就有個三百呎的私人空間,而不是套房,且在市區。但深圳雖然近,過關會挑時間的話,也很快捷,只是每天這樣過海關,然後轉車等車再轉車,好在這樣的折騰慢慢又習慣了。

問他在深圳怕不怕食安問題?最初會對很多食肆尤其攤子賣的很不放心,大部分靠重口味掩飾食物真味。最初當地朋友指導,哪幾家可以放心,沒地溝油之類。後來,也慢慢放鬆了戒備,重口味的確刺激,也想得很開,反正港深融合烏鴉一樣黑,逃不了也就大吃特吃。

問他上網又如何適應?最初也有開香港卡,看港聞,但成本問題,加上人有惰性,有些事情除非不做就仆街,不然,門檻稍高怕麻煩,漸漸只能趁在上班時補讀香港發生了什麼。如此這般過了一段日子,對國內新聞比港聞更熟悉,每天頭條必然以習近平×××做頭條也習慣了,當然兩地新聞哪個比較可信,還是分得出來的。

通訊軟件關乎人際關係,WhatsApp時通時不通,免麻煩於是主力用微信跟港友通訊。用慣了微信之後,開始發現他分享給我的訊息,無論是小趣味、大八卦,都來自微信內的朋友圈,生活慢慢圈在那個有些話不可以提的框框內,只有靠在香港時平衡,晚上就一直朋友圈下去。有時見他滑手機時,問他怎麼還在朋友圈內,不趁機上蘋果,他說,是啊,不過已經習慣了。

我慨嘆人的適應力奇高,故意問,在大陸如果不管閒事,不多嘴談社會事,是不是也生活如常,跟在港沒分別呢?

半個深圳人說:「不,跟當地人做朋友,風花雪月沒大問題,一聊到香港事,就會看出觀念的落差太大。早前港警官打了人要判刑,他們就覺得沒王法,那人抵打。我們的王法跟他們不同,他們太怯於公安城保的威權,還活在四大探長的年代,日久就覺得打就應該,唔打就悲哀,除非打到自己親朋身上吧。跟他們講理論說道理沒用,只會不歡而散,經過一兩次之後,也習慣了,不過心裏知跟他們做朋友,會隔着一道透明的牆似的,不能坦率相待。還有一點不方便,有什麼傷風感冒,在深圳動不動就給你打點滴,所以,再辛苦也只能捱着回港就診比較放心。不過,漸漸也適應了。誰叫我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