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慶祝開放還是忘記初心?(盧峯) - 盧峯

是慶祝開放還是忘記初心?(盧峯) - 盧峯

過去兩天,特首林鄭月娥率領過百人的代表團到深圳、北京參加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活動,還得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據京港官員解說,北京此舉反映他們重視香港在改革開放中的角色,肯定香港的貢獻。

林鄭倒果為因逢迎北京

這樣的說法實在有點本末倒置,相當可笑。改革開放啟動的時候,習近平剛從鄉村下放回城,他父親習仲勛則在廣東開始試驗各種新政策。倒是香港從改革開放一啟動就是這新國策的核心與動力,香港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廠商帶頭進入內地投資建立加工出口基地,引入現代化管理,還帶去不可或缺的啟動資金,大大改善內地有人有地沒有錢的困局。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資金一直是中國的最大筆外來資金,貢獻及重要性根本不證自明,其實不必靠習近平這樣的後起之輩來甚麼肯定。

此外,特首林鄭月娥在活動致辭時居然說是改革開放成就了香港作為金融、航運、商務中心的地位。這同樣是倒果為因,只求迎合北京高層的說法。香港經濟是在甚麼時候起飛的呢?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當時本地經濟以輕工業為突破點走向世界,成就每年超過7%的GDP增長奇蹟。到80年代開始,香港已是全球知名的國際金融、商務中心,葵涌貨櫃碼頭則是世界三大貨櫃港之一。那個時候,內地改革開放才剛剛起步,沒有多少出口,沒有能輸出多少資本,反而在不斷抽取香港的資金壯大本身的出口套匯實力。林鄭說內地改革開放成就香港成為金融中心,怎不是不顧事實逢迎北京之言。

內地搞改革開放無疑讓香港有新的投資機會,有新的市場,但投資、市場是互惠互利的事,雙方各取所需。林鄭居然將過程說成是內地成就香港實在是片面誇大內地的作用。

不過,北京高層搞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活動最教人看不過眼的還不是林鄭的過火讚詞及吹捧,而是習近平及北京高層根本忘記甚至背叛了改革開放的核心精神:那就是打開國門,學習國際社會的先進技術與做法,讓內地市場體制及經濟與國際接軌。

自習近平上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走回頭路,把國際市場、國際社會的規範價值丟在腦後,着意加強政府、黨對經濟以至企業的控制,讓擁有壟斷性優勢的國營企業蠶食鯨吞民營經濟的市場份額,甚至趁它們資金周轉緊絀時將之據為己有,進一步加大黨國體制對經濟的干預控制。想當年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就是要黨企分家、黨政分家,容讓企業等自主,好提升競爭力及健全市場。當下習近平搞的卻是黨委、書記進入企業具體管行政、管業務,連在香港、國外上市的公司都不能倖免(剛成為匯控最大股東的平保就是最好例子)。像這樣走回頭路的做法怎不是背叛了改革開放的初心?

再看市場開放情況。內地很多方面的要不是原地踏步就是開倒車。以金融市場為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已不僅僅是規管或理順市場秩序,而是以長官意志、政治意志強制市場及企業服從。2015年暴力救股市及接踵而來對股市的各種限制已令內地股市變成一潭死水。最近由於內地企業特別是民企周轉不靈,北京高層又出台大量指令性措施,如規定商業銀行要把五成貸款投資民企,變相增加金融體系的壞賬風險。而它要求地方政府以各種基金名義購入企業質押的股票同樣充滿托市的意味。

改革開放40年,北京應對金融、經濟困難的做法卻是要市場按政府指令、長官意志辦事。開這樣的倒車來迎接大日子,算是攞景,還是贈興呢?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