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政後的數十年間,「建國」成了內地人相當普遍的名字,在海寧記者便遇到了兩位名叫查建國的查氏後人。
五十年代出生的查建國,在族譜上是「忠」字輩,鎮上人稱查書記,敦厚和善;在袁花鎮政府工作20多年,退休前任鎮人大主席。查書記作為查氏後人和金庸故里的官員,參與了金庸舊居的策劃和修建;金庸多次回故鄉訪問,他也參與接待。當時金庸曾問查建國是哪個輩份,當時他也答不出,後來才確認比金庸還大一輩。
冀金庸落葉歸根
近來,他又再為金庸的身後事操心起來,一直向政府出謀劃策,期望能讓金庸的遺體落葉歸根。他說有當年查濟民獲得中央特批得以土葬的先例,金庸在家鄉土葬其實也已萬事俱備,只欠他家人點頭,「畢竟還是要考量一下,葬在哪裏貢獻更大」。
另一個查建國是七十年代出生,當兵十餘年,人稱查班長。回鄉做生意,也擔任全國查氏聯誼會主席,另外也是當地重要工程「俠客小鎮」的營銷部經理,為人熱心。去年主持在江西婺源的查氏宗祠祭祖慶典。金庸舊居的靈堂和追思會也是他一手張羅。他組織了60名全國各地的查氏族人,將要在周六齊聚香港祭拜金庸。特別的是,斷絕了百年的查氏家族在查建國張羅下似乎有了新的活化方式,每到一個地方都能聯繫當地的查氏,而各地各行各業的查氏也能資源整合、相互共享平台,甚至成立如舊時「義莊」一樣的宗族援助基金以重振查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