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講故事的人 - 楊靜

不講故事的人 - 楊靜

舌粲蓮花是種本事,在注意力經濟掛帥的今日,要懂得開門見山、懂得製造懸念、最好有一句兩句膾炙人口。被看到已是難得,被記得更是千金難求。講故事被期待也被鼓勵,千頭萬緒連成一片,聽者才容易記得,容易再講一遍。

當然,在訊息爆炸之前,人也是講故事的動物,把點連成線,把記憶擦亮甚至補全,那些曾經無厘頭的選擇有了理性的解釋,不知不覺中可以騙人也可以騙騙自己。有的行業會特別強調這種技藝,比如公關,比如傳媒。我猜記者或作家應是最讓心理醫生頭痛的病人,他們說話實在真假難辨,講着講着,故事就變成了歷史。

身處這樣的行業,想更多的是如何講得更好、更不露痕跡,更像是真的,或者,更不像是假的。這又很矛盾,像又一城Pacific Coffee延伸到走廊裏的遮陽傘──明明玻璃商廈沒有陽光可遮,可為賣咖啡,仍然需要營造歐洲人街邊曬太陽的閒適。

於是有一天,當我碰到一個有意不講故事的人,很快折服於他的克制和自省。他也是內容製造者,所以大小伎倆他根本很明白。也許是為了更清楚認識過往與自己,他同我講幾句就會停下反思是否確有其事,又會糾正外面已有文章的謬差。這是我為寫論文而做的訪問,對被訪人而言並無宣傳價值。看他這樣誠實,我在感激之外更多敬佩。說到底這是他對自己認真──人說任何話時自己都是聽眾。

人生裏,一些事情發生,然後過去,會於當下給人及社會造成些許影響。怎麼闡述來龍去脈,出於政治或商業或人情考量,甚至僅僅是因為無意識或懶惰,我們會選擇好聽的、被人喜歡的或最流行的說法。故事的初稿由是建立,又在不斷演說中覆蓋其他可能。

訪問他後我想,有時,人需要一些警惕,說話這件小事,魔力很大,不知不覺間可能並非是你說故事,而是故事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