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入學試題 - 馮睎乾

名校入學試題 - 馮睎乾

日前有報導,聖保羅男女中學的入學面試,須考核學生的數理科學常識,某年問的是走馬燈轉動原理。應試的是小六畢業生,但走馬燈原理涉及牛頓力學第三定律,大概屬中三課程,合理嗎?也不一定不合理。校方強調,面試考查的是學生應對難題的態度,及他們對日常事物的觀察。更何況,只要讀書量夠大,即使學校未教,小孩也可自學。我小學年代沒有人講STEM,互聯網亦未普及,資訊不像今天那麼俯拾即是。但不論我想學什麼,還是可在書上看到。《十萬個為什麼》系列是我的至愛,還有數不清的科普書。問我走馬燈原理,大概也能應付。但我從前升中根本不必面試,想耀武揚威也沒機會,塵世間最慘情的事莫過於此。

名校入學試新聞,年年定期循環,公眾永遠為了試題的「5cm深度」而譁然,但似乎從來沒有人質疑:為什麼試題總是側重科學?不論問「蝦煮熟後為何變成紅色白色」,抑或「蘋果切開後為何變啡色」,題目的主角都是物,不是人。我們的教育,從不鼓勵學生了解人、觀察人。為什麼不可以問「你平時如何判斷人是否說謊」,或者「有些人已賺了三輩子也花不光的錢,為什麼仍要繼續剝削別人來賺錢」,諸如此類?也許民眾對人性越無知,就越方便當權者統治,就像不虞有詐的女性,輕易被PUA玩弄於股掌之上。

科學家也要懂得人性,才能確保科學不會向不道德的方向發展。但我們除了在生物堂學過人體結構,還在課室學過什麼關乎人的知識呢?理論上,文學的主題是人,我們上中、英文課,原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人的思考,窺探人的靈魂;但事實上,我們卻浪擲青春,到頭來只學會一套答題技巧,通過了考試,忘掉了靈魂。回望過去,讀書的歲月像一場夢,真的看不透自己到底學了什麼;放眼四周,教育的意義也是一嚿雲,完全不明白大家為什麼要入學。韓愈說老師要「傳道、受業、解惑」,「受業」本指「傳授學業」;但今天這個「業」,是否更應該表示「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