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不爽,是用分數討回來 - 喬靖夫

MONDAY:不爽,是用分數討回來 - 喬靖夫

不久前在facebook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影片,是一位台灣運動記者朋友「地瓜哥」孫傳賢最近採訪U18亞青女籃時拍攝的。影片攝於他們代表隊在分組預賽剛剛大勝印尼45分之後,但是執行教練廖哲億(台灣高中HBL女籃冠軍普門高中的主教練)卻對球員的心態表現未滿意,因而作出訓話。

他指出球員們往往在一球打得不順遂,例如進攻射失,覺得被對方侵犯球證卻未吹哨,或者防守時被人家用較強硬程度單擋,就生氣停下來或只顧抱怨,被情緒左右而沒有繼續專注執行攻防;相較下,同賽事中的南韓和日本隊則展示更佳的心理紀律,南韓靠從頭到尾極專心地執行好防守,沒放鬆任何一球,而以一分之微在預賽歷史性首次打敗了澳洲隊。「今天人家給你一個拐子(批踭)或是幹甚麼,你會不爽。不爽是用分數討回來,是用技術討回來。最後贏球才是目的,不是停在那邊生悶氣。」廖教練這段話真是擲地有聲。

這樣的毛病很常見,也許你自己或隊友都犯過,甚至在NBA球星身上亦不少見,上籃博不到吹犯規,就只顧站着吼球證沒回防,人家都早就展開快攻了。球員是人,當然有情緒,而帶着激情打球也不是壞事。但是知道甚麼時候應該壓抑情緒,先去應付眼前的事,是求取勝利的人必須要做的。

「一日未嗌cut,一日都要演落去」,拍電影是個團隊,打球也如是,球賽一刻未吹停,一刻也要專注於場上。其實人生各樣團體合作,道理也是一樣。成員正在互相需要的進行關頭,你一個人顧着生氣停下來,擺在臉上感染別人,或者只記掛個人表現好不好看,而不是專心追求一起贏,這種表現,不是一個理想的隊員。
文: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