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梁羽生合論 - 古德明

金庸、梁羽生合論 - 古德明

查良鏞筆名金庸,梁羽生原名陳文統,兩人曾是《大公報》同事,也都是一九五零、六零年代崛起的武俠小說作家。那時社會貧困,人少娛樂,武俠小說自然大行其道。最初,教育界普遍視之為無聊作品,教師見學生閱讀,不沒收,也會好言相勸:「讀些正經書吧。」事實上,武俠小說有如西方的《超人》、《蝙蝠俠》等等,是英文所謂escapist fiction(逃避現實的小說),難登大雅。

不過,當年的武俠小說作家,文筆多不錯。我小時讀過一套《黃河異俠傳》,作者姓名無復記憶,只記得點題的兩句詩:「滔滔不盡黃河水,耿耿千秋異俠心。」這些作品,置諸金、梁小說之中,未必遜色,只是大多已告湮沒,不湮沒也沒有人會看了。

梁羽生能詩,查良鏞卻不能。但金庸文筆沉實,不輸於梁羽生之行雲流水。論小說情節,金更勝梁不止一籌。又金庸諳宣傳之道,小說裝幀高雅,還加插大量古典文物彩圖,有如經典巨著,與一般武俠小說之「讀完即棄」式廉價裝幀,截然不同。而且金庸辦《明報》,有龐大宣傳陣地,於是作品脫穎而出,今天更被捧為經典。這也難怪。傳統經典文學還有幾人會讀。

梁羽生與金庸算是朋友,但眼看金庸名成利就,顯然心有不甘,曾以「佟碩之」筆名,撰洋洋二萬字《金庸梁羽生合論》,既藉「合論」自高聲價,又諷金庸學問粗疏。金庸自然不高興:畢竟這樣以「第三者」身分,褒己貶人,不是君子所為。

金、梁有一事實在不謀而合,但梁羽生未敢「合論」,那就是其父陳信玉與金父查樞卿一樣,一九五零年死在中共「鎮壓反革命分子」運動之中,而金、梁依然終生事共。當然,金庸手段比梁羽生高十倍,會時而堅持正義,抨擊中共;時而順應時勢,為中共吶喊,漸漸贏得「中立」聲譽,見重於時,也獲中共借重。所以,他死後,習近平致哀,中共國務院贊歎「哲人其萎,俠風長在」。梁羽生則始終未獲青睞,一九八七年移居澳洲,鬱鬱老死他鄉。論報殺父之恩,他也輸了給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