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甚麼突然舉辦如此高規格的國際進口博覽會呢?它的規格之高、規模之大,以及中共領導層的重視程度,都堪比北京奧運及上海世博。
所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其實是中國商務部聯同上海市政府向世界各國及其大企業發出邀請,希望他們前來設置攤位、推銷其商品等,讓中國商家從中挑選及大量入口。這是工展會的放大版,不同的是,工展會是零售性質,而進博會是大量批發。一個展銷會令北京當局如此重視很不正常吧?原因?
一、這是習近平去年5月在北京一帶一路高𥧌論壇開幕禮上宣佈的,新華社稱之為習「親自謀劃、親自提出、親自部署、親自設計、親自推動」。習親自謀劃的會議,能不重視嗎?二、今年7月及10月的政治局會議,專門討論博覽會。三、副總理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去年是汪洋,汪轉任全國政協主席後由胡春華接手。2010年上海世博也是由副總理出任籌委會主任,先是吳儀,後是王岐山。四、全國各省市都派出龐大交易團,且有交易額的任務。(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向本港傳媒透露,其交易團有2,000多人,有望完成31億港元採購額,北京團人數更多達14,354人)。五、半個上海市實施交通管制,很多企業及學校要放假。
付出如此高昂代價去籌備,博覽會的成果很豐碩?在政治需要下,人為地催谷交易量以證明它的空前成功是毫無懸念。不僅各地方政府交易團有交易額任務,其他國企及大型民企也被要求有所表現,很多交易都專門安排在博覽會場內簽署,好讓博覽會的成績亮麗一點。不過,也有外商埋怨,這些原本在前幾個月簽訂的採購合約,多是沒約束力的備忘錄,擔心中方夥伴會反悔。
不過,作為中央近期最重視的「國際大事」,檢視其成功與否的標準當然不止是交易量,而是北京在政治上的收穫。中共以舉國之力去完成一件事,必定有強烈政治目的,今次博覽會也是這樣。其初衷跟習近平永續稱帝有關,甚或是他登基三部曲的最後一步,是整個登基儀式的收官之作。
欲揚威海外卻成效不彰
習去年宣佈中國要舉辦這個博覽會,那時的習近平大權在握,雄心勃勃的既密謀稱帝,也想透過一帶一路擴大國際影響力。提出習思想及納入黨章是稱帝的第一步,接着是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第三步就是透過主辦連串國際盛事,讓國人見證八方來朝的盛世景象,使習的加冕更具認受性。因此,中共聲稱今年有四大主場外交,包括4月博鰲亞洲論壇、6月上合𥧌會、9月中非合作論壇,而今次博覽會則被稱為主場外交的「封關之作」。這些重大外交活動,當然都是照顧習的需要和利益為主。
可是一場中美貿易戰,使習的如意算盤打不響。西方國家杯葛下,出席博覽會的外國元首,無論數量還是份量都低得很,最重要的外國政要就只有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連普京也沒來。而且,博覽會也未能在國際社會引起迴響,外國傳媒報道的篇幅不多,即使習近平在開幕禮上宣佈未來15年進口40萬億美元外國貨品和服務,也未得到熱烈掌聲,質疑聲反而不少。如此冷清的進博會,當然不能成為習加冕稱王的壓軸戲碼了。
更甚者,習在5,000字演詞中強調中國擴大進口並非權宜之計,還會擴大金融開放、更好地保障外資利益特別是知識產權等,都似乎是在回應美國在貿易戰中提出的條件,為月底他與侵侵的會面作準備。本來這是向全世界展示實力的精心部署,到頭來全世界見證他向特朗普示弱,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呀!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