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牆與藍浪 撕裂的美國(傳媒工作者 林海) - 林海

紅牆與藍浪 撕裂的美國
(傳媒工作者 林海) - 林海

今天是美國中期選舉的投票日,香港要比美國東岸時間快上13小時,也就是說在香港的今晚,自由派保守派各路人馬過去一個多月來的廝殺將在大洋的彼岸迎來高潮。

雖說是投票日,然而美國大多數州分均有容許提早投票或郵寄選票的安排,因此有不少美國人早已作出選擇。事實上,今屆中選的提早投票率奇高,截至11月3日,全美已有超過3,000萬人提早投票,比2014年中選提早投票的總人數2,800萬還要多;部份過往選情平淡的州分,像是傳統屬共和黨票倉的田納西州,也因為有參議院出缺而令氣氛變得熾熱,截至上周四,該州提早投票率已比2014年中選高217%,甚至直逼2016年總統大選的水平。當然,中選始終不是大選,最終投票率應該難以與2016年大選相提並論,但以中選的標準來說,本屆的投票率則有望創下近年新高。

面對着熾熱的選情,民主、共和兩黨的支持者卻有着截然不同的解讀。總統特朗普曾經以一股「紅浪(Red Wave)」將席捲美國來形容今次選情,在他的預期中,共和黨的支持者將空群而出,勢令「全國山河一片紅」;而民主黨的支持者們則以「藍浪」作回應,預言反對特朗普倒行逆施的美國人將在今次中選中積極投票表達不滿;日前,副總統彭斯在佛羅里達出席造勢大會時,又拋出一句「一道跨越全美的紅牆將擋下藍浪」。雙方唇槍舌劍,好不精采。

究竟「紅牆」擋不擋得下「藍浪」,我們拭目以待,然而雙方的支持者都急於表態,從而推高提早投票率卻是不爭的事實。一般而言,在經濟繁榮期,人民感覺得沒有太多問題或是投訴時,對投票表態的意欲相對較低;反之當經濟陷入衰退,又或是當國家陷入嚴重爭議時(像是反戰、平權運動高潮的60年代),人民表態的意欲則會較高。如今美國經濟增長強勁,高投票率背後所反映的,其實是美國近年日趨嚴重的社會兩極化,也就是保守和自由的意識形態之爭。

兩黨各走極端 談判空間縮窄

美國左右之爭不是甚麼新生事物,然而過往民主共和兩黨之爭,很長時間只是中間偏左和中間偏右的選擇。口號、取態縱有不同,一旦選舉結束,進入議事堂,雙方的議員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便會慢慢向中間妥協,最後達成共識,因此政策制訂大同小異,形成了一個十分穩定的「建制」。但今時今日,這個建制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自2009年茶黨運動以來,共和黨被福音派基督徒、極右民粹勢力漸漸拖到光譜的一端,特朗普在2016年戰勝傑布布殊等建制右翼代表得到黨內提名,最終登上大位即是這一趨勢的結果。那邊廂,民主黨建制派也面對左翼進步勢力的挑戰,在2016年黨內初選敗於希拉莉的桑德斯領導的激進左翼運動聲勢比起兩年前有增無減,湧現出諸如大打社會主義旗號的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等政治新星,連眾議院黨團主席克勞利這等建制重量級人物也於黨內初選敗在其手下,民主黨對共和黨向右走的回應是向左走,看來也會成為一股趨勢。

問題是,一個民主制度要運作順暢,執政與在野、大黨與小黨、左右之間要有一定程度的談判妥協,才能確保達致「和而不同」的最大公約數。政治上,「鬥而不破」是一門藝術,然而當兩黨都由中間各走極端,壁壘分明,協議的空間只會越縮越窄,推出的政策走向極端,必然招致另一方的反撲,最終加深裂痕形成惡性循環,受害的只會是百姓。今次中選不管是「藍浪」還是「紅牆」跑出,美國的撕裂局面都不會因而改變。「兩黨惡鬥,人民當災」固然是中共抹黑美國民主的用語,但在社會兩極化的當下,卻值得民主理念的支持者引以為戒。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