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那個年代 - 左丁山

懷念那個年代 - 左丁山

上星期三夜馬場合,在沙圈遇到黃毓民,毓民說:「有沒有寫文悼念金庸?」左丁山說:「這麼多人寫了,查先生好友陶傑寫的是壓卷之作,我與查先生從沒交往,有甚麼好寫的呢?」

上星期二中午,恰好與查先生另一好友與舊部李純恩在陸羽二樓飲茶,閒談中提起查先生,他沒說及查先生留醫在養和一事,想不到與他告別之後,下午便收到不少短訊,知道查先生登鶴西歸,一時之間,為之愕然感嘆。查先生之後,恐怕再無人可寫傳統武俠小說了。黃易本來是21世紀新派玄空武俠的代表人物,卻在年前離開了,武俠小說作家還餘幾人?

左丁山懷念金庸武俠小說,實在是懷念那個生活簡單,樸素無華的年代,金庸寫武俠小說,始於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那時自己年紀小,不知有此書,到了1956年第一次在香港商報接觸「碧血劍」連載小說,為之中魔着迷,以後一直每天看報紙追讀金庸小說,成為「明報」(1959年創辦)的第一批讀者,後來在租書檔再租書讀他的「書劍恩仇錄」。那些年代,家中無電視機(麗的呼聲),又不大願意跟媽媽收聽李我、蕭湘的「天空小說」,平時最大的娛樂便是看報紙讀金庸小說,從中吸取文學養份,我們那一代人不少都是如此學好中文的,例如雷鼎鳴教授。金庸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今天40歲以上的華人,在成長時期,很少沒看過金庸的小說,或者內地讀者受政治影響是例外分子。肥仔K一代的80後,可能是最後一批讀金庸學中文的。這幾年,肥仔K每逢學年上學期便回母校為參加英語朗誦比賽的學生補課,他問學生:「有沒有看金庸小說?」學生竟然不知金庸是誰,或者這也是中文科成為英中學生「死亡科」的一個原因!

金庸去了,可能是中國武俠小說史的終點。BBC引述一位美國華裔教授話,金庸是中國JRR Tolkien,未免抬舉了Tolkien,金庸的華人文化影響力遠高於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查先生的著作,嚴格來說,只能在香港的自由環境面世,要是他不在1948年來了香港,恐怕早在大陸受清算,或受凌辱至死。他的成就是香港的驕傲,是香港之光,香港成就了他。

(按:10月31日本欄提及曾紀澤,一時手快,把「之子」寫成「之弟」,不少朋友紛紛來電指出錯誤,謹此向讀者致歉,曾紀澤是曾國藩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