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找碴 - 楊靜

大家來找碴 - 楊靜

這週已故名人勾起無限記憶,悼念同時,也有不少作者認為回憶濾鏡容易神話逝者,嘗試從另一面寫全人的多樣性。

這是好事,但其中有些讀來未免太過求全責備。這些年穿越類型的小說、影視劇都很多,不知是否影響着人的思維方式,彷彿所有歷史錯誤都是親歷者的蠢與壞釀成,若「我」有機會重新走一遭,定不會上當受騙,定不會被名利迷惑,定不會是機會主義、偽君子。這一種歷史修正主義中,歷史是時間混亂的,今是昨非的理念已非用來反省反思,而是改造歷史與置身其中的人。金書最有名的bug莫過於宋人唱元曲,黃蓉不是項少龍,無可能穿越時空掉書袋。但今時今日批評金庸沒有在80年代早期看到共產黨後來的轉變,沒有在戰後香港遠離家國情懷,沒有在仍有二房三房的社會寫出女權主義作品──這些和黃蓉唱《山坡羊》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批評與苛求是兩件事情,我不相信苛求的人不明白這一點。其實口水戰中,苛求的人自己也錯漏百出,那麼是不是有一隻黃雀又要來誅苛求者的心呢?在這些佔領「現在」的道德高地的文字中,最能傳播的不是觀點理念,而是憤怒的情緒。香港不開心,香港人不開心,這不需要林黛玉的七竅玲瓏心就能參透,也容易理解為何如此。然而憤怒的情緒總需要處理,而處理的方法並不止遷怒一種,不然我們都會變做李莫愁。

而神化的反面其實不是妖魔化,我想也許應該是情境化,絕大部分人和金庸無冤無仇,今日談他或緬懷青春,或對過去那個時代好奇。哪怕真是今是昨非,也許通過批評其人其事,了解「昨」是怎樣,更能解怒?無因的反叛其實永遠有因,找不到因,就會在反叛中輪迴。

記得瓊瑤讓生活於康乾盛世的福爾康在屏幕上說出對於一夫一妻制的嚮往,未想到這一種穿越時空的政治正確今日經已正常化,未免啞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