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辛與辣

【越陌度阡】辛與辣

【越陌度阡】
辣椒、番茄跟薯仔源出南美洲,西班牙船隊在十五世紀末把這三位茄科姑娘帶去歐洲,原本只是要讓歐洲人大開眼界,知道他們發現了新大陸。

當時的南美植物通通以奇花異草的身份栽培於花園之中,特別是茄科植物,有好一段時間都沒有歐洲人敢吃,原因是在舊大陸上的茄科植物多含有致死的「茄鹼」毒素(好像香港野外都找到的「水茄」、「癲茄」都有大毒),後來殖民者見原住民食用,才放下戒心。世界各地都有嗜辣的民俗,最有名的是印度、東南亞、中國的川湘、墨西哥等地,白人好像對抗辣的能力差一些,不過東歐也有嗜辣的國家匈牙利,他們的「臘椒」(Wax pepper)風味有點像我們的虎皮尖椒。雖然「辣」不是味覺,而是一種刺激的感覺,但卻成為大眾邊吃邊呼過癮的口味,可是這種文化算是非常年輕,起碼在中國只有三百多年歷史。

辣度過300萬 做胡椒噴霧

古代的文章之中少見「辣」字,一般會用「辛」字代表。可是古代的辛跟近代的辣大有差別,辛泛指一些刺激性的味道,薑和胡椒的溫辛,韭葱蒜薤的五辛、花椒孜然茴香的香辛也是「辛」,惟獨沒有像辣椒一般的「辛辣」。辣椒的辛辣是「全攻型」的,你想有多辣就可以有多辣,總有人會栽培出更辣的辣椒。上個世紀仍未興起鬥辣的品種培育競賽,那時以「哈瓦那椒」(Habanero pepper)最辣,每一隻動輒上10萬至30萬個SHU(Scoville Heat Unit,由史高維爾先生訂立的辣度單位),10萬SHU有多辣?用比較的方式大家會更易明白,街市常見的小辣椒約有1萬至3萬度,經人工調製的Tabasco辣椒汁只有2,000 SHU,在真正吃辣的人士眼中,Tabasco汁只是小兒科。二三十年前,園藝界首先興起雜交培育更辣辣椒的「牙骹戰」,園藝家多以Habanero作為母本培育新辣椒,由幾十萬SHU推上近百萬度。更引來商機,有企業摻合進場把辣度推至超過300萬SHU了。可能大家會奇怪那麼辣還吃得麼?因為那不是用來滿足口味的,是用來噴眼睛的,那是胡椒噴霧的原材料(pepper spray的pepper是指辣椒,可不是胡椒)。始終是賣軍火賺錢,不是各國政府官員都愛吃辣,但大有政府領導愛請人民眼睛吃辣,還要大花金錢請大家吃,別客氣。

辣椒有如全攻型的南美足球員,由完全不辣的甜椒Bell pepper到大辣的Habanero,也有辣中帶甜的Jalapeno用於莎莎醬。而且這些球員的成員都擅於「入楔」和配合,很快便能融入別國的飲食隊伍,更成為別隊的靈魂人物。辣椒在印度和東南亞,配合原本的香料,發展成南亞香辣並重的菜餚;到了中國,把原本不起眼的川菜改變,加上花椒的「麻」成為全中國最受歡迎的麻辣菜式。可是,這種雷厲風行的嗜辣運動卻把一些古老的風味擠兌出去,那些在《詩經》《楚辭》所見的食用芳草已不在現代的中國料理之中。禮失求諸野,在東南亞或中國邊陲小數民族之地才能找到麟光片影。對不起,好像仍未教大家種辣椒的法門呢!很簡單,找個陽光燦爛的地方,挑出一顆辣椒種子掉在土中,兩個多月便有收成,辣的比甜的易種,小的比大的好栽,就是這種適應能力,讓辣椒攻佔全球每一個角落。

哈瓦那辣椒,每隻十萬至三十萬個SHU。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