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去世,報導說很多讀者惋惜,到書店買他的小說紀念。怎麼會?
明明是讀者,金庸小說以前應該沒有網上版可以一讀,老人家的武俠世界也已風行多年、封筆多年,怎麼非要等到人去了,才去買書?若是實情,也只有一個可能,這些不是讀者,是觀眾,在金庸電視劇電影薰陶下長大的有幾代人,觀眾也一定比真真正正讀小說版的讀者更多更廣泛。
據說金庸最後悔的事不是為明報選錯買家,最遺憾的卻肯定是很多只看過影視版的人,就等同金庸小說。「你都不知道錯過了什麼」這句話向來不太認同,既然不知道,就沒損失,錯過了就錯過了,可是金庸不一樣,既然看了影視版,若已經被降龍十八掌、七傷拳、一陽指洗腦,覺得那是真的,怎會捨得不找原著看看?差太遠了。
影像跟文字雖不可以直接比較,各有可觀處,本來武功招式與對戰場面,影視版要發揮視覺效果最有利,但原著裏寫的對戰場面,現代科技再厲害,與我看來,都不及看金庸的文字過癮——兩岸三地的影視版我幾乎看遍了,應該有資格講這句話。
就說射鵰黃藥師初戰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陣,本來七子齊腳的話,黃藥師是稍稍落於下風的,拼盡全力才得以勉強撐住,若非西毒忽地偷襲殺了其中一子,東邪久戰必敗。第二次對決北斗陣,最初只靠柯鎮惡補位,黃藥師游刃有餘,忽然換上悟通了竅門的郭靖,東邪又開始吃力了。
所有這些對決時強弱之分,影視版都沒有拍出當中的關鍵,畫面就只有七對一推來推去拔河般交代,演員的臉色個個只有很肉緊的樣子,最後都是黃藥師勝,而不知過程中的凶險。倒是文字版才讓人為黃藥師抹一額汗。曾經跟周迅演黃蓉那個陸版的製作人張紀中反映意見,張紀中說:沒法啊,難不成你要我在打鬥時加人物內心旁白嗎?
對,這就是文字無法被畫面取代的魅力,金庸角色武功水平誰比誰高一級半分,文字都可以做到如手遊裏標注戰鬥力分數的效果,而且不是直白無味的說明,是打着打着就猜到哪方會落敗。所以我敢說,只看影視,別說劇情被改得多厲害,不看原著,其實並沒有真正享受過金庸筆下的江湖天地。
都說現在的人不大看書,學生大概一開始就被推薦被指定看太多他們消化不來的讀物,所以還沒有享受過文字世界的犀利,非視像所能取代,金庸小說就有這好處,能看過文字寫畫面的感覺,以後大概就不會輕易說:一千字長文,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