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寫金庸,唔通人人都想寫金庸咩。
人人都萬聖節,你估人人都識玩整蠱咩。
其實阿嬌的「哲學」,很古龍,有一種「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記得有位著名的音樂家說過:「我很百厭,但我很計算。」玩音樂又好,玩什麼都好,正正經經容易,但可以百厭得出色,不是偶然,背後一定是很多努力和精算。所有看似不費吹灰,背後都是不撓百折,所有的effortless,舉手投足都是十年功,看過籃球員、網球員、任何運動員,上陣時如取如攜,懂得的人會知道他/她付出的,祇可能是work their asses off。沒有第二個可能。
玩一次整蠱要天衣無縫,是一次算無遺漏,玩得好,其實好好睇。
萬聖節是廣告百花齊放、群鬼亂譁之時,糖果朱古力從來玩得搞鬼,可樂汽水也好鬼猛。這節慶的習俗是扮鬼扮馬,整古做怪來嚇人:"Trick or Treat~"。曾經有平面廣告,是一罐披着可口可樂斗篷的百事可樂,置身一個看似陰森的荒野中,是百事可樂的廣告,標題簡潔沒有內文:We wish you a scary Halloween!想表達如果百事扮作可口可樂,「係咪好得人驚呢」。
此創作概念本來就弱弱的,先撩者傻、玩competitive advertising的被人家玩番轉頭,可口可樂回敬一記來個華麗還拖,百事的廣告不改一分,原圖照出,依舊是百事可樂罐披一身可口可樂斗篷,標題卻改成:"Everybody wants to be a hero"。披斗篷,扮英雄,完勝。
沒想過是萬聖節廣告在西方素來鬼咁好玩,在亞洲終於見到一個好玩過鬼的。不在泰國,在日本,說到百厭計算,日本人的精心不必多說。
找來一個人氣性格女星綾瀨遙,她從來是可口可樂的日本代言人,以為找她拍哈佬喂廣告,卻原來廣告的意念是把她來trick。
精靈的綾瀨遙一早換好Halloween戲服,化好妝咬着棒棒糖一臉innocent的來到拍攝現場。佈景,弄好了,一片哈佬喂的鬼影cute cute,處處南瓜橙色的頑皮;燈光,調校好了,劇組人員,就位了,鏡頭,對好了,導演、演員都準備好了,萬事俱備,就欠……主角!全場竟然找不着hero product,沒有可口可樂,嘥鬼氣,拍乜。
氣氛變得怪尷尬的,唔知點算,綾瀨遙也一臉無助,額角彷彿有滴汗。此時,道具部哥仔突破盲腸,有所發現,問綾瀨遙可否把她頭上戴着的女巫高帽子一借?一除,帽從她頭上拿下,他「得」一下手指,砰一聲,一瓶小枝裝可樂從帽中直落枱上,有了。有魔術師從紳士帽裏變出白兔,也有道具部從女巫帽變出可樂?
女星一雙問號眼bling bling,挺可愛的,還未定過神來,另一劇組人員,走去她身後,拿起一個輕輕的氣球,「砰一聲」戳破,爆了,又得到一瓶可樂,又有了。然後,另一工作人員,在牆上一張海報上,一按,一推,海報出煙,畫框圖像中升起了一枝可樂,又再有了!一時間,可樂都來了!她都看傻眼了。之後這邊又叫她幫手唸咒,咒出一整個櫃可口可樂,那邊又無中生有給她變出一隻玻璃杯載滿冰,最後變出可樂倒給她喝,適應了這連環由驚到喜的她,終於懂得樂了。哈哈,原來工作人員,很多都是魔術師扮的,都是演員,合謀Trick她,Treat嘛,也有,就是可口可樂啦。
整蠱短片很多人都做過,主角被玩也見得多,所以創作不一定要餐餐石破鬼神驚,但總該有它的意料之外和可愛。單是看綾瀨遙被整時的O嘴和錯愕,天真加滴汗,繼而是驚喜加貪玩,已經值回票價。
魔術和整蠱,本身就相通,魔術用機關、掩眼法、意想不到,背後有無限暗格和計算,去確保整蠱到你,利害之處,是被整的,通常會很開心,變成最快樂的「受害人」。哈佬喂,trick or treat,想到用廣告玩魔術玩明星,是為聰明。
像這樣的廣告片,根本是一條長長的product placement,你不但不討厭,反而很喜歡,津津有味的看下去,每瓶可樂的出現,你都覺得好玩開心,因為是廣告人的精心百厭,和精心計算。
"No man is exempt from saying silly things ; the mischief is to say them deliberately",除了本港哲學家阿嬌,法國哲學家Michel de Montaigne這話,有幾多創作人領悟得通透?百厭不難,人皆有之,易做難精也。
我痛恨港式product placement,尤其是tbb式高智處理手法,或強國式高科技亂入。Product placement無罪,反對是冇腦、低端、bad taste、零創意、甚至侮辱智慧的無恥product placement而已,遺憾是這裏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