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王者 - 林道群

造王者 - 林道群

羅孚最知查良鏞,他知查先生志不只在寫小說──雖然只寫武俠已成為不可一世的金庸,查先生還辦報編雜誌,還讀史寫政論。金庸筆寫楊過的狂郭靖的俠,但他不狂也不俠,但他是造俠者。羅孚只可惜其一生,命還不算好到頂,未趕得上得到毛澤東的青睞,未被請入中南海,深宮作客跟毛大談韋小寶,只趕上會見鄧小平和江澤民,否則會遍三朝元首,豈非人間佳話?

我記得羅老說過的這些話,漏夜翻出政論集《香港的前途》,從頭到尾又讀了一遍。《香港的前途》收錄一百二十八篇社評,從一九八○年二月,寫到一九八四年四月,這四年間其實寫了兩百五十篇,這只是一半的篇幅。全書的結論,查先生說得很清楚,並縮寫成一道公式,印在封面上:自由+法治=穩定+繁榮;-(自由+法治)=-(穩定+繁榮)。只有具備「自由與法治」,方能保持「穩定與繁榮」,負數的自由、法治,產生的是負數的穩定、繁榮。

這些政論每天見報的時候,均同時譯成英文,結集出書的時候,同時有英譯本出版。政論當然是寫給讀者看的,但更是寫給中英兩國官方看的。結集成書,書前複印了兩篇報紙的原件,一篇是八一年二月十九日寫的〈必須使三方面都充分滿意〉,另一篇是翌日寫的〈關於香港未來的一個建議〉。三方面當然就是中國英國和香港,「一個建議」有三點:香港是中國的領土。香港現狀不變。中國如決定收回香港,應在十五年之前通知英國。

整本書是這個建議的申述,在提出這個建議後不久,八一年的七月中,鄧小平在中南海接見了查先生,會見之前,查先生說,香港的將來對於中共並不是難題,鄧小平胡耀邦一旦了解情況後,就能擬出妥善的辦法來。可圈可點的是,查先生後來成書時補充說,他最初提出的四個字是:「安定繁榮」,後來中英共同公報的中文則用「穩定繁榮」。

對於中英雙方,大概局面穩定就夠了,查先生說那是統治者的要求。對於香港人,「安定」比「穩定」更好。「安定」是「安全太平」「心安理得」的精神狀態,那是老百姓的要求。查先生想站在老百姓的立場,為王者出主意。因為他欽佩和信任鄧小平,「鄧小平不會說過不算」,對中英政府也抱有積極樂觀的期待,查先生過人之處是,卻又能以最穩當的態度,先作最悲觀的估計。造王者不能不疑慮的是:「一九九七年之後他們不掌權之時,中共的接班人也能遵守諾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