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逝世,新華社發文形容為「多部武俠小說的著名作家」,這種強國特色的拖泥帶水語式,有沒有令學者「讀不下去」呢?
報道隨即提及,金庸先生「為香港回歸祖國事務殫精竭慮」,「對回歸祖國後的香港持樂觀態度」。這個「殫精竭慮」,由查先生一手創立的明報,也用上了,算是巧合嗎?明報形容這位一代報人,不怕艱辛,殫精竭慮,以一支健筆,打出名堂。新華社的「殫精竭慮」,令人回憶查先生當上草委那些年,發表保守的政制改革「雙查方案」。然而六四的槍聲一響,查先生隨即辭掉基本法委員會裏所有公職,接受大台訪問時,談到軍隊對學生群眾開槍,查先生落淚說,「沒想過這個政權會向人民開槍。」
明報換了老闆,行政干預編採評論,健筆被漏夜解除職務,市民行家到明報樓下黑衣聲援的後事,歷歷在目。跟新華社「撞句」的明報,何不重讀十年前內地自稱連載最新金庸武俠小說那個「金庸博客專欄」,被查先生KO對方:「我的學問和文字雖不好,卻還不至於差到這樣……這樣的文字水準,我決不會收他們做學生,而這樣的人品,我更加要避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