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開鏡可能更早),關禮傑飾演的「好姐」陪襯梁朝偉飾演的「杰佬」在粉嶺警察少年學校拍攝《新紮師兄》。遙遙看着步操的黃智賢同學,當時是貨真價實學警,心想:「你fit我仲fit啦。」他很快當了差,後來轉考藝訓班。
2018年台慶劇《是咁的,法官閣下》,堪稱關禮傑回歸以來戲份最重,同時象徵黃智賢登上當家位置,相對《新紮師兄》,等如比梁朝偉遲了卅四年。他們比偉仔細卅四年嗎?當然不是,黃行年五十二,只小梁四歲,關甚至還大幾個月。
毋寧說,大台男主角平均年齡老化約三十歲。並非單一現象,劉德華《獵鷹》比現在馬德鐘《跳躍生命線》亦大概這個差距。你說關戲種事?當然,但為何戲種老化?中外古今傑作如《紅樓夢》、《羅密歐與朱麗葉》和金庸諸作,寫的盡是少男少女故事,因為年輕人多衝擊多戲劇元素嘛,即使年長觀眾也愛看青春和冒險,怎麼港劇卻日趨暮氣沉沉?
歸根究柢,青黃不接,擔綱得起者韶華漸褪,唯有以戲種遷就。但真的嗎?我懷疑,在乎企業文化,當機構臃腫、階級分明,到一地步汪阿姐明言惋惜山頭林立,除非另靠裙帶關係,攀上一線請問要經歷幾許風雨、幾識做人?回頭已是中年身啊,十八廿二豈懂玩?不負責說法竟謂小生要夠老至夠戲味,殊不知TVB冒升期的標誌,正敢於起用英雄出少年,你倒叫周潤發等到五十歲才演《狂潮》試試?歷史學家指出,國共內戰勝負因素複雜,其中包括國軍將領歲數偏大,可能因此缺乏活力,而待得共產黨坐穩江山,自己也變了老人政治。
我絕非年齡歧視,關禮傑和黃智賢都屬我欣賞的演員,根本,上述真cadet(學警)睇假cadet拍戲的往事,乃黃智賢親口告訴我,他還感慨:「如果公司認為我得,為什麼不一早重用我?」
周潤發、劉德華和梁朝偉仍然做男一,那是電影世界,可嘆在,大台由栽培生力軍勇闖大銀幕的少林寺,一變而成蹉跎歲月的流水作業,唯自求多福,寄望大器晚成。
關禮傑以娘娘腔「好姐」在《新紮師兄》搶盡鏡頭,張彥博在《跳躍生命線》的「雄姐」無論性格與名字如出一轍,凡紀律部隊受訓例牌有此角色,也算一種流水作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