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題材相近的紀錄片,我認為《生命的巔峰》比較好看,縱使類似《萬曆十五年》的格局搞不出黃仁宇氣勢,「究竟一九五七年呢位仁兄食咗乜藥」的懸疑實在引人入勝,不若《尋找英瑪褒曼》擺出一副殷勤提供八卦資料姿態,結果雷聲大雨點小。執導之外出鏡擔任訪問員的德國導演馮佐妲面目不算可憎,但不可原諒的過犯一籮籮,最討厭的是三番四次塞字進被訪者嘴巴,叻唔切搶住代答,其不專業簡直應該打面。三山五嶽的時代見證人,有幾個擺到明呃like,除了自幼飽受冷落的兒子咬牙切齒控訴發人深省,徹底揭露大師私德真面目,其餘談話頭均屬不同程度的打飛機,包括遺孀之一莉芙烏曼。
說出來你或者不信,我曾經相當喜歡睇呢個北歐女士演戲,並且覺得佢幾靚,然而豬肚後來漸漸一百八十度反轉,既受不了完全缺乏幽默感的做戲方式,亦怕咗那種「我係知識份子啊吓,唔該你跪拜啊吓」的派頭。這次決定選擇性重看褒曼,首先篩掉的便是「殭屍期」她領銜主演的一批,《假面》、《羞恥》、《狼的時刻》、《哭泣與耳語》和《面對面》統統不必客氣,一次已經夠曬數,只有《蛇蛋》不介意,因為當年掛住笑她化濃妝戴波浪假髮像變性人,忽略了研究褒曼如何在荷里活重建二十年代的柏林。拖吓拖吓,卒之剩番早場,我當然不會為它提前和周公分手,反而看了《秋天奏鳴曲》。瑞典兩大同姓國寶破天荒合作,當年是銀壇佳話,真相很殘忍,偏心的英瑪先生把肥豬肉悉數留給莉芙舊愛,可憐的英格烈女士直到最後五秒,才得到一個直視鏡頭的大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