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衰退重臨怎麼辦?(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衰退重臨怎麼辦?(楊懷康) - 楊懷康

《經濟學人》先天下之憂而憂。環球經濟未明顯衰退,這份以報紙自居的周刊已在封面發警號:「下個衰退,慘象其何?」拜讀連社評共13頁的長文,唔怕得罪,鄙人唔收貨也。他們沒有讓讀者知下個衰退會慘情到哪個地步,反而詳為論述,若是衰退重臨,能出台應對的架生至為有限,是以棘手。

衰退重臨,先兆分明:美國經濟勢頭看似凌厲,連番小股災後,標準普爾500指數已打回年初的水平。中國及香港的股市更不用說了。眾所周知,股市是經濟走向的領先指標;從股市視之,經濟前景如何,清楚不過。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馬雲告訴大家這些統計數字信唔過——已跌至10年新低,而歐洲經濟更是放緩。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全球經濟會下滑。

再者,聯儲局縮表加息後,美金勢強,以致印尼、印度、土耳其、南非、阿根廷等國的貨幣一下子貶值四、五成,須大幅加息以應變。人民幣沒有貶得這般誇張,但亦有10%之數。加息不用說,是將把這些國家推向衰退。

換言之,《經濟學人》衰退將至之說絕非無的放矢。事已至此,何以應對?這一問是衝着歐美——尤其是美國——財金當局而來。一句到底,《經濟學人》認為解救辦法不多。書本有得教,對付衰退不外乎兩道板斧:財政措施——增加開支、減稅;貨幣措施——單天保至尊靠減息,金融海嘯後多了伯南克發明的「量化寬鬆」。財政與貨幣措施兩不相悖,雙管齊下效力更猛。目下的困難是兩種措施的發揮空間都有限。何也?

在歐美國家,財政措施往往要過議會這一關。即使不是像香港般為拉布阻撓,立法增加開支或減稅總有一番程序。急驚風遇着慢郎中,到議會通過得來刺激措施不難已失時效。更大的麻煩是,以財政刺激經濟的即時代價不是增加開支便是消減收入,後果難免是增加財赤;歐美日本政府普遍負債纍纍,膨脹財赤政治上難以過關。

中國沒有議會此繁文縟節,習大大一錘定音,大可以想做就做。為難之處是,一般估計,中央、地方以至國企的總負債達三倍GDP,較歐美國家高出一至兩倍。萬一個別單位違約,不贖回債券或付不起利息,將觸發信心危機;火燒連環船的後果不堪設想。是以年來去槓桿——降低負債——唯恐不及,那尚何來條件再施財政刺激故技?

財政措施掣肘諸多,貨幣措施又如何?同樣棘手。雖則毋須經議會蹉跎時日方有定案,減息的空間有限:自2015年12月以來美國持續八趟加息,短期利息可仍在3%的水平徘徊,跟金融海嘯前的「正常水平」有個距離。掉頭減息,不難迅即落到零息的境地,起不到多大的刺激作用。

「量化寬鬆」又如何?聯儲局本來只准發鈔買國庫債劵,伯南克事急馬行田,商業機構的票據照殺。再次這般「量寬」不難面對法律制裁。歐盟則有規定,央行買成員國的國債有上限,不得多過每個成員國總發行量的三成。日本央行已差不多盡收所有國庫債劵。故此也不是說要「量寬」便能「量寬」的。

姑勿論如何,證諸金融海嘯的經驗,貨幣措施遠較財政措施為靈活機動,一旦衰退重臨,歐美的對策不難是先減息繼而「量寬」。若然還是激活不了經濟,則不難要效法98年千億入市的香港,延伸「量寬」的覆蓋面至股票。發展中國家的債劵市場有待發展,無量可寬,那又如何?

美元債券將是避險熱門

財政、貨幣措施之路既是不通,剩下來的只剩下貶值一途。此舉雖有助刺激出口帶動就業,卻後果堪虞。《經濟學人》指自金融海嘯以來,巴西、墨西哥的美金負債增加了一倍,南非、印尼增加三倍;智利及阿根廷增加了四倍。過去中國企業並無美金負債,如今則達4,000億美元。貶值救經濟,不難演變為詹培忠所說的食砒霜杜老虎。

即以中國而言,經濟放緩,人民幣收入萎縮;貶值的效果卻是要拿更多的人民幣去兌換美金償還外債。滾水淥豬腸兩頭縮,大事不妙也。97年的泰國借重美金債項,出口放緩,乏力還債,終致大幅貶值,觸發亞洲金融風暴。歷史會否重演?天曉得。

土耳其、阿根廷貶值雖未至像97年的泰國那樣波及近鄰,果如《經濟學人》所料,環球衰退重臨,各國不難爭相貶值以自保,其後果只有一個:美金升值。歐美若減息量寬應對衰退,後果亦只有一個:債券升值。於此可見,衰退不重臨則已,否則美元債券將是熱門避險選擇。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