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一念天堂 - 陶傑

環球一念天堂 - 陶傑

安倍首相訪華,中國「環球時報」社論,突一改多年仇日態度,忽然呼籲「兩國社會需要進行互視的調整」、「中日社會要相互尊重、肯定、接受對方的長處,坦然面對自己的短處。中日最不該的是互相看不起」,最終確立「彼此尊重和共存共榮的大原則」,此一超級變臉,速為最新看點。

「環球時報」社論顯示的全新思維,是破天荒的在中立、客觀、超然的科學角度,一改以前只抨擊咒罵日本一方如何如何,忽然變成「中日社會」雙方都不該如何如何,並強調「共存共榮」,令熱愛日中兩國文明的人士,感到欣喜。

有激進的網民,逢中必反,無法忍受此一良性轉變,即指責中華第一健筆,此社論之執筆人胡錫進先生為漢奸。

此一劃時代之鴻文,確有四十年代中國散文第一名字胡蘭成先生風格。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三日,胡蘭成在「中華日報」社論之中,連續三日,以「恐日病與恐華病」為題,也指出中日兩國,各有不是,於對方各有誤解:「至今中國仍然恐懼日本,日本也仍在恐懼中國,這實在是中日和平的最大心理障礙,必須破除。」此一系列,收錄於台灣遠景版胡蘭成著作「戰難,和亦不易」大陸網絡可見,甚得好評。

「共存共榮」之日中初心,雙胡隔代輝映,一如當前大陸回歸,毛澤東之「自力更生」,是中國人民努力「探索」之後的反思收穫,大陸微博草民痛罵,缺乏歷史觀,是過度偏激了。

因為「環球時報」社論的重大突破,是對症下藥,同樣均等要求中國社會尊重日本,嚴正指出中國人須接受日本的長處,面對自己的短處。

短處可就多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須積極學習並落實二〇一八年十月廿五日環球時報此一劃時代的社論,並實現包括兩國共存共榮在內的中國夢?我揣摸:戒除追看手機日本鬼子劇之陋習、停止咒罵日方朝野參拜靖國神社以尊重對方文化傳統、懲辦香港「阿牛」等保釣分子、責令香港女特首林鄭月娥特區警方移除香港交易廣場天橋阻礙交通的所謂戰爭慰安婦銅像,應該是一個正確的新開始。

其他也做不了什麼,例如日中兩國共同會商制訂中國現代史之中學教科書。不過以口腔和肉身的層次開始,如湧往日本購物飲食,盡量降低漢語呼談之聲浪;另去北海道泡溫泉時,緊記先在池邊徹底淋浴洗擦乾凈再下水。

勿以善小而不為,做到這些,就是對中華百年兩位胡主筆的響應。香港人尊戀日本,沒有問題,也無妨進一步實踐祖國喉舌的呼籲,由今年聖誕撲遊日本時,公眾地方的行為,盡量模仿日人,做個文明公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