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劍華籲掌權者勿去到盡

鍾劍華籲掌權者勿去到盡

【本報訊】浸會大學早前擬修訂違紀行為定義,將「對大學聲譽造成傷害」也當作違紀行為,最嚴重可遭校方永久開除,被不少學生及校友質疑變相引入「辱校罪」。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在網台節目表示,近年校園內發生的衝突事件,與傘運後社會氣氛變差有關,但認為這些矛盾源於社會越來越不寬容,「越嚟越多政治禁區,自然好唔寬容」,呼籲掌權者不要依仗制度「去到盡」。

鍾劍華接受劉慧卿網台節目訪問時表示,以往大學內也出現過離經叛道的事情,但沒有受高壓對待,認為校方應給予年輕一代機會,學習民主生活方式。

「敵意喺過程中走出嚟」

他舉例指,自己不反對發展,而填海爭議中部份反對意見確實帶有意氣成份,「因為社會唔寬容」,除了政策成本及預計的確產生很大問題外,亦要顧及目前社會背景是接連發生DQ等情況,「幾多人嘅敵意喺過程中走出嚟」。

他指大學開學禮以至國慶及升旗出現對抗活動,除了是行動者否定建制的表現,「個制度都否定緊佢」,笑言他主張民主回歸,也曾被學生指摘出賣他們未來,但不少行動激烈的學生「唔係無得傾,過程可以保持友善,唔會上堂做乜令我難堪」,他明白年輕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種霸凌,包括DQ常態化,故以激烈抗議方式回應,所以政治領袖以至一切有權勢人士不應依仗制度「去到盡」,否則「結果係大家都會去到盡,社會越走越遠」。
■記者梁穎妍

浸會大學將「對大學聲譽造成傷害」也當作違紀行為,被不少學生及校友質疑變相引入「辱校罪」。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