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安倍訪問鄰國,網絡之「民意」,多集中戲論,安倍那張臉多年沒有變,東道主握手時的那一張,卻有一百八十度之變幻。
安倍首相似諳春秋戰國的忍辱之道,只未知在事事火爆、言必推特回擊之美國川普眼中,又是否參詳得此一外交藝術之諦。
日本輿論以民間對中國人的了解,對安倍之行,含有幾多實質成果,則普遍存疑,安倍也不是不知道,唯在首相的層次,不可以一事無為。日本文學家太宰治有名言:「我拼命擁抱我的仇人,懷着想要令他窒息的用心。」中國為美國貿易冷戰所迫,不得不由仇日改為哈日,「一帶一路」之大撒錢,亦成定向,太宰治曾經論康德的鴿子論:「康德的鴿子,以為阻礙自己翅膀的空氣消失時,即可飛得更高更遠,因為牠不知道為了飛翔,須借助這個足以撐起牠翅膀重量的阻力。同樣,藝術若能更上一層樓,還是得有某種程度的抵抗。」
安倍完全知道中國的用心,所謂「參與一帶一路」,當不若復興大東亞的共存共榮舊日理想。中國只想借助「日本」此一行事誠信的品牌,在「一帶一路」上暫時掩護行走,如同越來越多的中國婦人穿上法國的Chanel名牌、中國精英扛頂着哈佛、牛津的學位,向西洋人宣講到了二十一世紀西方為何應該服從一個強大的中國一樣。
因此,日本同時提出:中方須拆除尖閣列島(又名釣魚台或釣魚島)經濟領海內之浮標,並輸入東北部或遭海嘯核染之農產品。
於前一要求,外長王毅氏支吾以對;於後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氏表現十分積極,認為通過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測檢,加上日中親善的良好氣氛,東北農產品對中國人的腸胃並無衝突,此一消息,亦當為熱愛和平之東亞各國樂見。
於此兩點,中國民間並無焚砸日本汽車或太陽旗叫罵抗議,顯見若得蒙一個計算的強權來統治,指揮其情緒或演技之張弛伸縮,亦不無禆益,此亦為於西方克林頓等認為中國人須如西洋人一樣享有民主,方有利於美國的綺想之駁斥。畢竟胡蘭成也說得好:「世界上唯有中國人最好相與,亦最難相遇。中國人是現實的而不執着,所以最好相與。」所以日本知道中國人赴日購物帶來外匯的真誠熱情,不會要求中國停止播映「手撕鬼子」的廉價反日電視劇,改而輸入「坂上之雲」。
安倍首相以病軀鄰邦之行,其中的外交哲學,蘊含了日中各自的狡黠或智慧,此亦東亞文化之學問所在,祈西方領袖可謙卑而參悟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