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薯仔

【越陌度阡】薯仔

【越陌度阡】
以前由大陸來港落腳的農夫,只能租用原居民的祖田耕種,本地人對這些移民農夫統稱為「菜園佬」或「耕菜園的」。要知道新界原居民原本也是農夫,他們以種植稻米為主,不是「耕菜園」,一直以種「糧」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直到戰後政府開發新界,收回他們的田地發展新市鎮,加上五六十年代經濟高速發展,古老的鄉村人文及經濟格局才被迫轉變。廉價的進口稻米,令想守一方水土的本地米農難以為生,惟有遠走異邦在歐洲各國打工搵食。荒廢下來的稻田,恰好由南下的難民租用耕作,比較有名的是來自「南番順」、「東莞」、「惠州」等漁農富庶之地,那裏的農民帶來了不同的種菜養殖技術,正好填補農業的人力及技術資源。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口劇增,急需大量農副食品,正是新界大規模把稻田轉化為「一壢壢」菜田和元朗魚塘的年代。

「菜園佬」為了賺錢生活,會選擇高價的農作物栽種,難以由外地平價進口的蔬菜都會是大家的選擇,例如豆苗和番茄就是我爸爸的拿手好戲。豆苗的採摘人工貴且保鮮難,而番茄則容易壓壞,這兩種蔬菜是七八十年代一輩農夫的賺錢寶貝。相反,那些蒜頭洋葱、薯仔胡蘿蔔,本身是較適合冷涼溫帶地區栽培的,而且保鮮容易又耐儲存,由大陸北方甚至外國進口,價值都不高,本地農民自然無甚興趣了。所以我小時候對以上一類作物的認知很是貧乏,後來因為要教導都市農夫栽種技術,又對這些「北方蔬菜」有點挑戰心態,才開始試驗種植。數最簡單易栽的應算是薯仔了,只要把發芽的薯仔埋於鬆沃的泥土中,一周便會生出葉子,跟着的個多月是決勝關鍵,因為一顆顆的「薯仔」都是長在莖幹周圍的,故不時要把泥土覆蓋於新長高的莖幹上(即「培土」,本地農夫稱為「上泥」),並施放肥料,薯仔便會長在這些陸續培上的泥土之中,如果陽光充沛,一個月後葉子便可覆滿田地。只要植株沒有被凍壞濕壞,持續培土便能讓薯仔長得越多越大。有家庭園藝者會以麻布袋、輪胎或木箱栽種,要培土時即拉高布袋或加高輪胎,兩三個月後待葉子枯萎,即可倒出十數個大小薯寶寶。

秋冬種早生品種 三個月有收成

薯仔跟番茄、辣椒「一門三傑」,都是源產自中南美洲的「茄科」植物,原來她跟番茄、辣椒的親戚關係更甚多於番薯,想像不到呢!番茄及薯仔都是源自印加高原,對冷涼乾燥氣候較為適應,換到香港栽種,只有「逆季節」在秋冬栽培,短日照有助薯仔結薯,可是如果錯用北方的晚生品種(例如聖誕節見的美國大焗薯),香港的冬天提供不了足夠的生長時間及累積日照(晚生品種需種四至五個月),收成便不會好了,最好找街市表皮光滑小顆的早生品種,只需三個月便有收成。南美茄科「三傑」跟番薯、玉米及一些豆類要傳入歐亞兩洲,都是待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後,被帶去歐洲馴化再傳到亞洲的,一般相信那已是明末年間了,要發展到農民開始普遍栽培更要到清朝中葉。她們在短短二三百年間大大改變了世界糧食種植的版圖,更雷厲風行的消弭了中國一些古老的飲食文化,你能想像風行全中國的川菜麻辣風味只有兩三百年歷史嗎?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

薯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