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追問本能 - 曾志豪

記者的追問本能 - 曾志豪

做記者不難,如果只是把記者當成是「記錄的工作者」。

我問你答,你答我抄,有聞必錄,深信不疑。

即是官員說,我忘記了甚麼時候決定要增加填海面積至1700公頃,你完全接受。就是忘記了嘛,有甚麼好懷疑的。

對啊,因為凡事講證據,你有沒有聲音片段或者偷拍畫面,可以證明那個官員其實明明知道何時增加填海面積,卻扮作不知。我們毋須學法庭般拿出這麼鐵證如山的規矩,因為我們還有一樣技能:常識。

只要用常識推斷,便會知道,官員講大話,或者至少,不是事實的全部。

例如,美國華盛頓郵報的沙特記者卡舒吉被殺案,如果記者沒有獨立思考或者用常識判斷,便會貿然相信了沙特當局的「故事」,這些故事版本眾多:卡舒吉沒有死而是絲毫無損離開了使館、有參與打鬥被殺、有人擅作主張錯手殺死、沙特國王的親信自己決定落手殺人與國王無關。

而卡舒吉究竟因為甚麼事情而遇害?是否和新聞自由有關?一個有常識的記者當然就會推論:卡舒吉一向以大膽批評沙特政府見稱,不容於沙特當權者,他的遇害,是否和新聞自由有關呢?

然後,便會有人跳出來,說「未有證據顯示和新聞自由有關」,甚至未有證據顯示和「沙特政府有關」。為甚麼?因為不想得罪沙特政府,不想得失了千億美元的軍火生意,所以會急忙說「不要未審先判」。這個人便是特朗普。

大家明白,特朗普為甚麼這麼猶疑避忌,不想把卡舒吉的遇害扯上人權自由等等核心價值,因為不想得罪大財主沙特。

現在大家便知道,為甚麼有些人堅持英國《金融時報》的記者馬凱被拒工作簽證事件,「無證據顯示和新聞自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