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四千年前,炎帝有女,名女娃,遊於東海,不幸溺死,化而為鳥,「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其鳴聲如說「精衛」二字,世人因呼為「精衛」(《山海經》卷三)。
精衛「思填東海,強銜一木」,應是菩薩心腸,怕後人也溺死海中;今天,鄭月娥同樣要填海,誓在大嶼山之東,擲千億萬億元民財,建人工島一千七百公頃,但這可不是菩薩心腸。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系教授許智文指出,香港其實還有土地可用,建造人工島並無必要;天文臺前臺長林超英指出,填海是逆道違天,毀環境,害水族,恐釀災難;規劃署前助理署長伍華強也指出,填海費用龐大,工程前後至少十年,一旦香港經濟不景,將難以負擔。許、林、伍三子,當然不是信口雌黃。一九八零年代,有地產商也曾提議,在大嶼山之東,大舉填海,卻遭港督衛奕信拒絕,原因就是海洋環境珍貴,填海耗費過大。
鄭月娥說:「填海計劃沒有政治因素。」不過,中共因素則未必沒有。請看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孟凡超之言:「香港政府提議的填海工程,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一重要舉措,即使花幾千億元,也不過分。香港一般市民不明白投資基礎建設多麼重要。」孟凡超是中共國家級工程師,獲國務院特殊津貼。香港《明報》社評鼓吹「擇善固執,建人工島」,這是港人語還是黨人語,應不難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