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為何要蟻民心無旁騖?(時事評論員 沈舟) - 沈舟

習近平為何要蟻民心無旁騖?
(時事評論員 沈舟) - 沈舟

10月20日習近平在給中國民營企業家的信中說,「民營經濟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任何否定、弱化民營經濟的言論和做法都是錯誤的」,希望民營企業家「心無旁騖創新創造,踏踏實實辦好企業」。2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評〈堅定不移將改革進行到底〉,以具體數據跟隨唱好:「民間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連續五年超過60%,民營經濟解決了80%的就業,佔GDP比重超過60%,撐起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是誰的江山?習近平的信中有兩個關鍵詞:貢獻和心無旁騖。中國改革開放40年,民營經濟的主角地位不可否認。然而,貢獻一詞道出了其中真諦。《說文解字》曰:貢,獻功也。段註:賦功以馭其用;陸德明引晉干寶曰:「賦,上之所求於下;貢,下之所納於上」。原來,習近平關心不是民營企業家自己的收益,而是他們的上貢,即常說的稅賦。但在《人民日報》的社評中,抹掉了民營企業納稅佔50%的重要數據。

看來,中國的稅賦,重要但不值得誇耀。8月中旬,國務院召開「降成本減負擔專項督查座談會」,民營企業家蔣錫培在會上直言,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是信心問題,最大的成本是制度成本,政府必須下決心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而作為全球汽車玻璃老大的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早就因此選擇了用腳投票。在美國大量投資的曹德旺說,中國實體經濟的成本,除了人便宜,甚麼都比美國貴,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

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和世界銀行最新發佈《2017年度納稅報告》披露,中國企業各種稅費負擔與其淨利潤的百分比為68%,而美國只有44%。天津財經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李煒光在2016年「中國民營企業稅負問題研究課題成果發佈會」上指出,如果民企按實際規定稅率老老實實繳稅,基本上處於死亡的邊緣,堪稱「死亡稅率」。中國經濟持續低迷,GDP增速從兩位數下降到如今的6%左右,無疑與這個死亡稅率有關。中國財政部今年7月份的數據顯示,企業所得稅同比增長仍有13.4%,可見老百姓和企業的財富,遠遠低於政府收入的增長速度。

上月在京召開的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暨50人論壇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有包括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內的眾多產、官、學界大佬出席。著名經濟學家盛洪在會上疾呼:市場化發展很快,財富在持續增加,但目前沒有一種有效機制,可以約束政府對國民財富的分割比例越來越高,致使中國的宏觀稅負已經高到了可能會使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

高稅負壟斷全民財富

在沒有公開的發言內容中,盛洪一針見血地指出,在一個法治社會,稅率由民眾的意願決定,具體形式就是民眾選代表、代表定稅率。如果任由政府自己決定稅率,就會是一個壟斷的高價稅率。面對高稅負,中國沒有懸崖勒馬,立即煞車的行動機制。盛洪批評:「2016年底,我們的一個研究報告提出宏觀稅率太高的問題,並提出死亡稅率的警示,立刻遭到壓制,直接有人要求課題負責人閉嘴。現在網上有關減稅的文章也經常被刪除。利潤空間殆盡,只因意見空間殆盡。」

由此可以明白了,習近平一面讚賞民營經濟的貢獻、一面希望民營企業家「心無旁騖」之間的聯繫。壓縮意見空間,希望蟻民們心無旁騖,埋頭拉車不看路,以便中共以高稅負壟斷全民財富的分配,供自己隨意揮霍。無代表不納稅、無代表的稅收即為暴政,這些200多年前美國人反對殖民統治、如今已成為法治國家公民共識的口號,在一黨專制的中國,卻成了「旁騖」和「妄議」。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主政後經常提到心無旁騖。2014年的北大師生座談會上,他希望同學們「心無旁騖求知問學」;今年的人大代表座談會上,他鼓勵濰柴等國企「心無旁騖攻主業」;今年的中共組織工作會議上,他要求各級官員們「心無旁騖鑽業務」。蟻民們心無旁騖,中共則心想事成。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壟斷的權力越演越烈,政治不清、經濟不公、思想不活,中國向何處去,值得深思。

沈舟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