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綜援的負面標籤(社福界立法會議員 邵家臻) - 邵家臻

失業綜援的負面標籤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 邵家臻) - 邵家臻

說「讓數字為自己說話」這句話的人,應該受到挫折了。他們可以是天真無邪的孩子,或是長期與數字為伴的統計學家,抑或是決志為綜援人士「去污名化」打拼的社福中人,面對《壹週刊》的〈新移民呃綜援實錄〉報道,都會有無語問蒼天的感覺。

報道所說的都是呃呃騙騙的所謂濫用綜援制度的故事。但我必須重申:一、現時所有失業綜援申領人均需要參加「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須接受由社福機構向他們提供的就業援助服務;再者,社署保障部辦事處亦會不時約見綜援申領人、不定期進行家訪及覆核個案,社署亦有設有特別調查組,專責防止和調查涉嫌詐騙和濫用綜援的個案。這些措施目的均是要確保綜援申領人為合資格人士。

二、不申報入息、製造虛假文件均屬刑事罪行,綜援申領人及老闆均不應向政府部門提供虛假資料。「老闆」應協助其僱員報稅及供強積金,不應以「請人困難」為藉口進行違法行為;若懷疑僱員「呃綜援」亦可向社署舉報。

三、故事沒有具體資料,究竟涉及幾多人、幾多老闆?老闆如何知悉其員工的家庭入息、是否有向社署申報?其實,很多老闆均不會了解僱員的家庭狀況,從來都不關心僱員的收入及生計。

市民對綜援誤解深

四、一般市民有沒有了解綜援計劃,了解一下綜援申領人每月可獲取多少金額?健全成年綜援申領人每日只有約80元應付衣食行的需要;綜援計劃所提供的租金津貼不足以支付大部份私樓的租金;部份綜援申領人更連眼鏡、耐用品的補貼也不能領取,在猜測「呃綜援」的同時,綜援計劃的保障是否足夠?

五、為鼓勵健全綜援人士就業,綜援計劃設有「豁免計算入息」安排,但最高豁免金額只有2,500元,其後所有入息均會被扣除,「豁免計算入息」已有十年沒有檢討,是否能達到鼓勵就業的目的也是存疑。

六、樂施會分別在2006年及2009年進行「香港市民對綜援態度」意見調查,發現市民普遍「錯誤地認為大部份申領綜援人士均是失業人士」。事實上,截至2018年6月底,綜援共有231,162個個案,當中以「年老」個案最多,佔整體個案62%(143,991個),其後是「單親個案」、「健康欠佳」及「永久性殘疾」個案,分別佔11%、10%及7%。由此可見,綜援主要申領者為孤獨老弱或殘疾人士。至於社會經常關注的「失業綜援」,只佔整個綜援計劃個案約5%(12,552個)。

七、樂施會的研究同時發現,有近三成市民「在有經濟需要並符合申請綜援資格時也不會申請綜援」,當中有近七成表示「唔想靠政府」,另有近三成表示「怕自己或家人俾人睇唔起」。市民往往會有這種心態而放棄申領援助,即使勇於申領,受助人也要承受社會種種歧視眼光和負面標籤。報道指截至今年,證實詐騙綜援個案數目為647宗,佔綜援整體個案不足0.3%,我們是否要因為極少數的「呃綜援」個案而繼續無限放大綜援的負面標籤,令更多有經濟需要並符合申請資格的市民因為怕受歧視而不去申領綜援?

邵家臻
社福界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