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寫了一篇〈狼胎,是一種實力〉,提及有位七十歲讀者來信,說兒子被算命師騙財,我於是寄語她的兒子,必須懸崖勒馬。未幾她再度執筆來函,說他也看到文章,非常懊悔。兒子仍是壯年,錢財損失可賺回來,最重要是汲取教訓,日後不要輕信那種師傅了。當事人覺悟前非,我不驚訝,我最意外的,是這位不懂上網,又謙稱不懂寫信的讀者,居然沒把我的名字寫錯。內子看了信封,第一時間就說:「睇吓,終於有人寫啱你個名啦!」
近年每見人家寫我的名字,十居其九把「睎」寫成「晞」。寫錯字的人,文化水平不低,原因似乎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我們記憶資料時,往往按先入為主的觀念來記憶,由於「晞」比「睎」常見,便有很大機會寫錯。那位讀者也許識字不多,沒有這種確認偏誤,反而寫對了。據我非官方的統計,之前被人寫錯名字最多的,應該是沈旭暉──常見有人把「暉」寫成「輝」。但以寫錯名字的機率來說,我自信已超越沈教授。
最初用這筆名,是十年前。當時應宋以朗之邀,寫了一篇關於張愛玲的文章,投到《南方周末》。他指我的網名像電腦遊戲角色名字,建議我改個「似樣啲嘅名」。聞說李嘉誠的孫,男叫長根,女叫燕菜,名字由外號「小神仙」(但不是范冰冰找的那個)的富豪御用「玄學家」所構思。你叫我想這類名字,只能敬謝不敏;但要我想一個「似樣」的筆名,其實唔難。
我的筆名取自揚雄《法言》:「睎驥之馬,亦驥之乘也。睎顏之人,亦顏之徒也。」「睎」是「望」或「慕」的意思。仰慕騏驥的馬,是騏驥之類;仰慕顏淵的人,亦是顏淵之輩。但我沒有偶像,自小最喜歡望的,就是星空。「乾」是《易經》的乾卦,象徵天,亦是一種抽象的剛健的動能,在我幻想中,更隱約代表新柏拉圖主義的「太一」(to hen),可透過凝視而跟祂合一。因此,「睎」不能寫成「晞」──「晞」的意思是「乾濕」的「乾」──「晞乾」合起來,「乾」恐怕也要讀成「乾燥」的「乾」,這名字就會非常dry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