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劉鶴出手救市也不管用 - 盧峯

蘋論:劉鶴出手救市也不管用 - 盧峯

北京當局沒宣佈拿出幾千億資金入市,沒有派公安進駐證券公司防止沽空,也沒有「要求」證券行主事人自掏腰包掃貨及保證不會低價沽貨,但中共今次救市的力度一點也不比2015年7月「暴力救市」時輕。看看上星期五的陣勢就知道北京如何「肉緊」。

當天早上,財金系統三大巨頭:中證監主席劉士余、人民銀行行長易鋼、銀保監主席郭樹清不約而同在官媒喊話,各自提出托市的措施:中證監鼓勵、支持地方政府成立基金購買部份上市公司「質押」的股票,防止因斬倉令下股價暴跌;人行則會針對性放水;負責管理保險業的銀保監則表明將放寬保險資金入市投資,包括購買上市公司質押了的股票及其他有前景的公司。

三巨頭一齊出手還未夠保險,北京政府還派出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接受官媒訪問。劉鶴既主管經濟金融,又是中美貿易戰的軍師,更是習大大的經濟智囊,由他發言幾乎等同習近平在說話。訪問的陣勢也非同小可,是三家最重要官媒:《人民日報》、中央台、新華社聯合採訪。要比喻的話,劉鶴的發言份量形同官方發出紅頭文件,是來自中共的最高指示,全黨、全民都要認真聽。一個習近平智囊加財經三巨頭一齊出手,份量之重實在不比當年「暴力救市」輕。

「賣肉」隨時引發金融危機

中共出動如此陣容救股市不是沒有理由的。簡單來說,當前中國經濟內憂外患,股市隨時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必須盡力穩住。

中國經濟的外患就不用多說了。美國總統特朗普開打的貿易戰方興未艾,一浪接一浪,何時解決仍是未知之數,但陰乾效應正逐步從出口、製造業滲透到整體經濟,令未來一、兩年中國的經濟前景陰霾密佈,民眾、投資者的信心勢將打折扣。

更大的問題還在內部經濟調整出現的債務危機。事實上過去多年內地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竅門就是放寬銀根,讓企業包括上市公司透過大額借貸不斷擴充規模,營造快速增長的假象。可不斷增加借款令企業債務負擔大增,碰上利率上升再加上中國政府去槓桿化以減低債務爆煲風險,資金鏈近一年多來越見緊絀,民營企業、中小企業首當其衝,找不到新資金還債,便開始沽售資產或把公司股權抵押以套取現金。近期內地股市輾轉下滑,不斷破底,反映的正是這種「賣肉」自救策略。

問題是「賣肉」自救容易引發連鎖效應,財團企業既爭先恐後「質押」股票,股價自然越押越低,連帶其他公司股價以至整體股市不斷下跌。惡性循環下開始有公司質押的股票價值抵不上債務價值,被迫斬倉。要知道股票市場的基礎其實是信心,一旦出現斬倉及借貸者資不抵債的情況,要再質押股票套現變得困難,並有更多投資者先行套現自保。結果少數企業的問題變成整條資金鏈出事,隨時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及債務違約危機。

資金鏈長期處於斷裂邊緣

劉鶴加三巨頭齊齊出口術又出手正正希望止住股市跌勢,一方面撐住大市免信心進一步動搖;另一方面則大力拯救那些已抵押股票的上市公司,讓它們的股票不用被低價斬倉,逃過資不抵債及破產的命運。劉鶴在訪問中把金融機構、官員不支持民企、中小企說成是政治問題,必須糾正,可見事態實在嚴重。

只是,今次劉鶴等救市頂多只能buy time,紓緩一下問題,藥效很快就過去。事實上內地經濟從超高速增長轉向中速甚至中低速增長是個相當痛苦的過程,盈利追不上債務負擔,利率上升更如百上加斤,加上中美貿易戰打擊經濟前景及民眾信心,企業債務、地方債務問題只有更糾結,更難以清理。

何況北京政府只是口頭說支持私有產權及民營企業,實際上經常以各種方法限制、壓抑甚至蠶食民營企業,打壓企業家,民營企業即使熬過今次危機也大有可能以各種方式調走剩餘資金以求自保。這樣下來,內地資本市場就如千瘡百孔的堤壩那樣不斷走資,資金鏈將長期處於斷裂邊緣,令金融系統隨時出現系統性危機。2015年「暴力救市」後內地股市如死水一潭,一直跑輸全球,今次劉鶴及財金巨頭出手同樣擋不住走資風潮,股市怎可能真正轉勢呢?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