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舞台上大大個棺材,三姊妹本來老死不相往還,只因母親忽爾逝世,再聚出生、成長的老家,掀起發自內心幾許重疊愛、恨、情、仇?
Project Roundabout製作,宣傳比較內斂、簡約,戲味卻非常濃郁,台上六個演員、三姊妹、兩個男人、一個阿媽鬼魂,演來淋漓盡致,帶出觀眾頻頻笑浪,夾雜過半兩頰眼淚。感同身受,聯想起我阿媽,聯想起普世弟兄姊妹對對碰的淚花與激罵聲浪!
劉玉翠、關寶慧、黃呈欣飾演的三姊妹與阿媽伍潔茵在藝術中心壽臣劇院舞台上大鬥戲法,鄧偉傑導演,張志偉、劉雅麗監製《她媽的葬禮》(英國劇作家Shelagh Stephenson佳作The Memory of Water)為我、為幾乎所有觀眾帶來足兩小時歡笑與眼淚;至尾,三度謝幕,不少朋友、媒體觀眾從被感染悲喜交集中扎醒,湧向後台向演員、向導演、向監製,還有可能在場,卻不熟悉的精彩翻譯鍾燕詩道賀。
生而為人,不論貧富,正常情況最大典禮不外乎:滿月、婚禮、葬禮。叫人百感交集,始終葬禮。中國人或華人描繪葬禮的電影、舞台劇從來頗缺,對死者敬重或敬而遠之,始終喊苦喊忽,或者古惑仔趁出喪大開殺戒。「教父」;着實經典中的經典,緊接教父馬龍白蘭度出喪交叉三子米高之子出生洗禮,阿爾柏仙奴飾演新教父展開的血腥殺戮,銀幕上幾乎史無前例。
今人喜擺百日宴捨滿月酒總之慶生,一次婚姻未必善終可能好幾次、話之你嫁聚十八次,始終離不開:誕生、姻緣;歡天喜地慶祝。唯獨死亡,就是死者百年歸老,美其名笑喪,難道葬禮參與者人人笑住咁口?就不哭哭啼啼,始終忍不住難捨與悲傷。
除了婚禮,任何當事人與他們自己的慶生、奔喪皆無法真正參與;前者進行時只是一堆粉團似的嫩肉,眾人圍繞盡情讚美或秘而不宣,被拍下來日後讓父母比拼的照片,與嬰兒本身沒啥關係。喪禮更實惠,死者躺在比劏房更狹窄更缺空間的棺木,毫無自主權,連保留本來面目的權利都歸禮儀化妝師的心情(正常情況拒絕瞻仰遺容,寧保死者生前印象。尤其經歷先母喪禮、打開棺材上蓋讓親友送別時才得睹化妝師手藝……胭脂水粉口紅全皆上色得太重),葬禮與死者無關,全皆跟他/她交好/交惡眾人,在屍體旁邊發洩各自正面/反面諸多方面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