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來斷斷續續寫三國人和事,我不喜歡宮鬥劇的,不玩戰略RPG,那我究竟想講什麼?
講三國,明正統。
正統論很簡單:看誰領土大。來到三國時代則比較特別,《三國志》成書於晉朝,司馬氏的晉繼承曹魏,愈加要奉曹魏為正統,但作者陳壽心裏不服氣,埋下很多伏筆,例如他雖把蜀漢劉備事蹟寫成「傳」(而非皇帝專用的「紀」),卻在傳中大大段抄錄建國文誥,以示敬意。及至宋朝,北宋燕雲十六州遭契丹佔領,南宋直頭半壁江山,領土優勢不再,同病相憐,漸認蜀漢為正統。北宋蘇東坡記載孩子聽故事時:「聞劉玄德(備)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南宋朱熹重編《紫陽綱目》,索性依據蜀漢年號來排序。
在我們當前,同樣有此問題,在所必爭。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
那是在台灣向中華民國學生講解《三國志》,錢賓四先生說得對──我們同樣有此問題。人家動不動拿國家地位來壓香港,但所謂正統,不在乎拳頭硬,在乎民心。像曹魏幾十年政權其實不算長,俾你學晉朝完成統一大業都無用,千古罵名,並非限於知識份子發牢騷,目不識丁的老百姓也認定曹操和司馬懿是奸臣,哪管他們有帝皇之號?趨炎附勢的社會賢達們,知醜麼?
發展至《三國演義》,愈發尊劉抑曹,但我不想大家像警務處處長錯把小說當歷史,本篇題旨是:且看真實三國眾生如何演繹出道義、正義。面對逆境,不必人人做烈士。有個阮籍,才華蓋世,司馬家想娶他女兒做媳婦,事成便是未來晉武帝的皇后,阮籍不屑被收買利用,灌酒自隊狂醉六十多日,來提親的使者拿他沒法子。
諸葛亮討伐強國,六出祁山,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卻為何次次大批邊境農民寧願跟隨諸葛亮軍隊撤退入蜀漢、補充了生產力和後備兵員?因為曹魏和司馬氏不修仁政呀。同理,身處魏吳交界有得揀的,紛紛離鄉別井,移民東吳,以至日後五胡亂華,中原淪陷,南方一隅保留了文教昌明底氣,史稱「衣冠南渡」。古代沒有民主選舉制度,唯靠用腳來投票!
我們今天能不珍惜用手投票嗎?
抑或,學阮籍。相傳阮籍喜歡驅車入山林,任由牲口載着自己隨緣隨往,到實在沒有路徑,才灑淚歸家,所以《滕王閣序》說:「阮籍猖狂,豈效途窮之哭?」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