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特首林鄭月娥曾經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親手削減低收入人士的綜合社會援助,推行社福機構一筆過撥款計劃,她對福利兩字,當然有其獨特見解。果然,上星期她發表的《施政報告》,就大派福利,但派的是企業福利。簡單來說,特首對本地企業無微不至,本該由他們負的社會責任,通通由庫房包底,由納稅人共同承擔。
政府要取消為人垢病的強積金對沖安排,企業大加反對,林鄭在《施政報告》調整方案,延長資助期至25年,總補貼額加至293億元。
延長法定產假至14星期,政府付鈔,容許僱主向政府申請發還額外增加的四星期產假薪酬開支。
為解決交通擠塞,推行三條過海隧道分流,理順收費,要西隧減價,當局又與西隧專營公司協議隧道費補償計劃。官員怕巴士加價,又出補貼,豁免或代專營巴士繳交隧道和公路收費,以紓緩加價壓力。
如此種種,政府派給企業的福利已達數百億。補貼商家應付支出還未夠,更要照顧他們的收入。
要增加短期房屋供應,政府不收回發展商荒廢農地起公屋,反而推出所謂「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公私合營賺錢。最大終極企業福利,當然是千萬億填海計劃,建人工島,確保地產商的土地儲備供應,源源不絕。
世界各地奉行新自由主義的政府都有推行企業福利,例如行業補貼,但從未有像林鄭政府如斯徹底。
這種由政府包底、代企業負社會責任的做法,等如為富貴的提供福利,對貧苦的推行資本主義;等如將庫房的儲備私有化,做生意成本則由大眾承擔。
商界,只須賺錢便是,其他的,由政府、納稅人付費,這便是林鄭的企業福利政策。
陳情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