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委員會推出4430個居屋單位出售(長沙灣凱樂苑、啟德啟明苑、東涌裕泰苑),實用面積介乎278至631平方呎,售價由原本的市價七折降為五二折,即係由159萬至630萬,下調至118萬至468萬元,遞表申請日期於10月16日已截止,十一月攪珠,申請超過25萬8千份,大約58人有一個中,機率很低,而住屋是一生必需,中獎的話,要稟告祖先還神。
白表申請人(非公屋居民)的及格入息上限是一人戶月薪二萬八千五百元,兩人戶月入五萬七千元,資產上限方面,一人戶為98萬,二人戶擁有資產上限為196萬(二人及以上)。這次林鄭月娥推出五二折新猷,立即吸引前所未見的申請人群蜂擁入市,可見香港人對五百萬元以下單位需求之大。相對於25.8萬個申請人而言,4430個單位只是杯水車薪,假如要即時滿足二十多萬戶的「五二折居屋」需求,人人中獎的話,未來十多年房委會還要興建超過20萬個單位,這是一個甚麼概念?
如果認為香港家庭的居住實用面積應限於300平方呎以下,未免苛刻一點,將來把房屋平均面積增加至四五百呎,才是最起碼的卑微要求。假設實用面積比率是85%,一間450平方呎房屋的建築面積便是530平方呎,乘以25.8萬戶,總面積是一億三千六百七十四萬平方呎,以五倍地積比計,需要地皮二千七百三十多萬平方呎。
東大嶼填海又是一個甚麼概念?填海1700公頃即是1700萬平方公呎,約相等於一億八千三百萬平方呎,這個人工島還要騰出大量土地供公路、橋樑、工商用地、政府社會用地(包括政府辦公大樓、公園、運動場、球場、醫院、學校、健康院等等),供住宅用的面積或者是50%。這五成以七三分,即是可供公營房屋用的地皮面積是六千四百萬平方呎,五二折居屋用去47%,輪候公屋的人士及劏房人士可用去另外三分一,餘下的20%不是土地儲備便是用來應付未來二十年人口需要之用,粗略估計起來也是僅僅夠。當然,這只是左丁山的非科學性推測,詳情有待規劃專業人士計算,只想指出一點,反對填海的人士不見得能拿出甚麼立即可用的近水救近火的土地來解決香港目前的房屋問題,也不見得能拿出方法來解決棕地上的中小微企的搬遷問題。即使政府可以發起神威,漏夜清場,趕走棕地上的貨物、貨櫃、貨櫃車和存倉貨,這些東西於是漏夜放在新界北道路上,會產生怎麼樣的混亂場面?沒有足夠新土地做Plan B,清理棕地絕不容易。有了足夠的土地儲備,才可真正的大舉整理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