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長好像特別喜歡在廣東話和普通話的題目上做文章,上次是「母語不母語」,這次是「強勢不強勢」,說年輕人如果會講普通話就跟語言大勢接軌了。這話令人聽了,自然又覺得他在「抑粵揚普」,用普通話的強勢來壓廣東話。教人想起上一次教育局找了個不講廣東話的大陸「教授」來論斷證明「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結果這個楊局長被人罵得臉都綠了,才在電台節目中承認「廣東話是我的母語」。不料事隔數月,又在這個題目上惹了麻煩。看來他對普通話真是情有獨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是楊局長雖然經常出來講話,卻又從來沒有聽他說過普通話,不知他的普通話水平如何,不如下次給大家飽飽耳福呀。
香港學生學講普通話好不好?當然好。不但學普通話好,學日本話學英國話學法國話、德國話、印度話、孟加拉話──都好。
一個人的語言優勢,不在於他會說那一種話,而是他會說多少種話。一個人會說的語言越多,他的語言優勢越強。所以,鼓勵孩子在母語之外多學其他語言,是好事。但硬要說哪一種語言比另一種語言強,其麻煩,等於挑動種族歧視。香港教育局長如果單純鼓勵香港學生學普通話,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如果跟人說「不學普通話以後找不到飯吃」,麻煩就來了。這個麻煩,是他自找的。這未必關乎什麼「禍心」,而是關於水平,語言水平、表達水平、見識水平。這就是香港教育局長的水平,難怪他的孩子不在香港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