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失範的罪魁是誰(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社會失範的罪魁是誰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鍾劍華) - 鍾劍華

短短一個星期,香港人已經見證,一個政府要帶領社會走向沉淪,其實是很容易的事。
先說上個星期三林鄭月娥發表的《施政報告》。不是說這份《施政報告》一無可取。政府主動承擔,延長有薪產假至14個星期,是把香港社會與文明標準拉近的一着。在強積金的對沖機制上,政府不再與工商界糾纏,提出終極方案,由政府作出一個高達293億元的承擔,商界沒有理由再反對下去。在報告提出的200多項新政策中,絕大部份都是這一類沒有重大爭議的、政府一早承諾要做的、社會有普遍共識的事項,或者已經歷過合理的討論及諮詢。
另一方面,對於有重大爭議問題,政府作出決定時,必須十分小心,既要回應民意,更加需要尊重制度及既有的政策制訂歷程,不能以長官意志,以為應該做便繞過正常的程序。比如,房屋政策及土地供應問題是政府在民生施政上的重點。政府要做的,是要重新確立在中長期有效的土地房屋施政策略,這裏涉及很多成本、代價及利益的計算與取捨,也可能要社會敢於觸動既有的利益秩序。正因如此,現屆政府上任不久,便委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小組提出18個土地供應方案,最近完成為期五個月的大辯論,目的就是為開發土地尋求最大可能的共識。
如果政府還是要為其施政確立依據及公信力,就應該做戲做全套,讓小組完成其分析數據、發表最後報告之後,才為政府的政策拍板定案。但林鄭月娥兩個月前已經急不及待公開表示填海無可避免。須知道填海只是小組提出的18個覓地方案中的一個,政府提出的填海規模也只涉及1,000公頃,遠小於報告所宣佈的1,700公頃。問題正是,這多出來的700公頃構想來自何方?
而且,政府提出的填海方案可能需要動用5,000億元,是香港財政儲備一半。根據往績,這顯然也是一個不盡不實的評估,實際開支一定高得多。過去幾任財政司長,都曾經為香港應該保留多少財政儲備提出其計算方程式。政府有時也會把這些標準搬出來作擋箭牌,以拒絕其他政策的訴求。為甚麼今天突然間就變成了如果不這樣消耗財政儲備,便是對未來沒有承擔?
當政府越來越喜歡動輒用上「不尊重制度」甚至「不符合法律」這些標籤來否定反對意見的時候,有沒有反省過政府自己對制度又有多尊重?

政府帶頭玩法 市民何以信法

不單是對一個由政府委任的工作小組及其因應政府要求來進行的諮詢程序也不尊重,上星期政府透過選舉主任把九龍西立法會補選的參選人劉小麗DQ的時候,同樣也是置法庭的判決不顧。
利用公務員擔當的選舉主任對參選人的政治取向作篩選,已經夠荒謬,擺明是一種毫無法律說服力的政治篩選,也是讓政府隨意在行政及司法權力之外作僭建,對公民的政治權利隨意設關卡。這一次連喉舌報章的指控,也被引述作為不信納參選人是否支持《基本法》的理據,更可以說是荒謬到極點。
2016年立法會選舉,選舉主任把參選人陳浩天DQ。法官在有關的選舉呈請案的判詞清楚指出,就算選舉主任需要對參選人資格作出裁斷,也必須符合公平原則及程序公義,要讓受影響的參選人有合理的機會作回應。但這一次政府DQ劉小麗,顯然是有法不依,漠視法庭判詞作出的指引。
一個社會要確立制度,要保障法治,就要所有人的行為都受到規範,個人與政府都是一樣。特別是當政府擁有廣泛的公權力,就應該首先帶頭尊重制度,也要保證不首先僭越法律。政府帶頭不尊重制度,帶頭不依法行事,憑甚麼去指摘他人?
當政府的行為越來越毋須理會制度,也不理會是否合法的時候,強權便會壓公理。人民群眾也只會有樣學樣,政府也會失去維護制度及法治的能量及認受性。整個社群的行為可預見性及可預測性便會大大降低,社會便會走向失範。一個失範的社會,正是一個難以管治的社會。今天政府可以因為其一時的政治需要或管治上的方便而漠視制度、甚至玩忽法治、帶頭破壞法治,但到頭來,這會令政府更容易管治這個社會嗎?到時受害的又會是誰?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