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
一場秋雨一場寒。執筆當日下了一場寒雨,夏天是真真正正的走了,可能在市中心居住的你會說:「過兩日咪又熱番!」也對,這些秋季來的寒雨代表東北季候風開始影響香港,但季風一過日間氣溫又即轉熱,甚至十一月有三十度也不是奇事,特別是在石屎森林生活的都市族,世上好像只有炎夏與寒冬。可是,鄉間居住的朋友會有不同的感覺,晚上溜狗早上上班,草地上滿是露水,草木又再次滋長蓬勃起來,這年農場的李樹桃樹也開了不少秋花,爸爸教我那是「小陽春」,春天開花的植物也誤以為是春天來臨。入秋後夜溫漸降,水氣凝結於地表,植物得水氣滋養,日夜溫差擴大也讓植物更易把日間吸收的能量積存。自小成長於郊野的鄉童,才會培養出這種微妙的感應能力,了解萬物更替皆始於不着眼的細處。
可是,有植物喜獲重生,但也有植物需要迎接冬藏。夏作的通菜、水瓜等都盡最大努力留下子孫,不停開花。這種現像都是不能抵禦寒冬植物的伎倆,「秋分」後夜晚的時間開始比日間長,她們的生理時鐘認出了冬季將臨,必須留下種子越冬。植物學家把這些少於十二小時日光即開花結實的植物,稱之為「短日照」植物,反之為「長日照」植物。近年有一種保健食品就是明顯的短日照作物,入秋後農夫們都忙於收成,那就是「洛神葵」。十幾年前,無意間得到兩株「錦葵」科的植物,秋後即每天早上開放一批黃花,貌似野外的黃葵,但植株卻有人身高度,長在庭園入口,煞是好看,入來農莊的朋友都嘖嘖稱奇。
取葉煮酸菜湯 天然菜蔬酸味
送我兩株洛神葵的朋友是緬甸華僑,她原本是摘取其葉子煮酸菜湯的。洛神葵除了花果帶有強烈酸味之外,連帶其葉子也非常酸,緬甸人有一道酸菜湯,要用天然的菜蔬酸味,水果酸和醋酸都不行,洛神葵是最好的選擇。做法是把乾葱洋葱切細,連同蝦米辣椒用油爆香,加入魚露和洛神葵的葉子炒軟,最後加入清水煮沸,味道兼有酸辣香,而且洛神葉子也帶有大量果膠,不用「打芡」也有點黏稠像湯羹的效果,簡單又美味。
加白糖慢火煮 製成果醬
不但其花兒好看,花兒凋謝後的「果」也殷紅艷麗,適逢一位經常行山路過的澳洲朋友Stan到來找我,一見即驚呼:「Rosella」(洛神的英文名是「Roselle」,但澳洲人多加發「la」音)。Stan的母親是典型的園藝愛好者,種植了大量可供DIY加工製作農家副食品的農作物,檸檬及洛神葵就是其兩大製果醬的原料了。Stan自小跟媽媽種花煮食,熱愛園藝烹飪,說只要把其紅色的「花萼」(Calyx)(原來紅色的部份不是「果」呢,真正的果實被包裹其中)分離出來,加入白砂糖以慢火細煮,因其充滿果膠,很容易便能煮成果醬,後來我依法烹調,更製作自己農場標籤的果醬在農墟售賣,後來別人爭取仿傚效,我也退出市場了。洛神葵的學名是「Hibiscus Sabdariffa」,字面意思即知其跟「大紅花」(Hibiscus)是同一家族的了。一般在四、五月份育苗栽培,種在排水良好的向陽坡地即能豐收,也沒有多少蟲害。在定植後的首一、兩個月摘心二次,以促進分枝,順便施點肥,入秋後即花果纍纍,如果遇上秋雨霧氣迷漫的時候入田採摘,景貌確實如洛神凌波。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