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營」的林鄭,早前直言工作繁重,不搭高鐵,已有倒米之嫌;日前又把東大嶼人工島喻為港英時代的「玫瑰園」,到底是想抬高自己,抑或踢爆中共?我看不透。
當年港督推動玫瑰園計劃,確曾惹起爭議,但林鄭不可能不知道:那時候中方指控玫瑰園是英國掏空香港儲備,秘密撤走資金的陰謀。今日她拿玫瑰園跟東大嶼計劃相提並論,分明暗示也有陰謀,難道不怕洩露國家機密?
施政報告發表前三天,我和友人必吉也在討論這個可疑的人工島。必吉深諳國情,素來料事如神,直覺人工島並非為錢那麼單純,但到底為了什麼,她也想不通。不為錢,莫非如林鄭所言,真是要「關顧下一代」?據必吉分析,北京透過「港人治港」──沒有人說港人不會賣港──早已牢牢掌控香港,錢財土地,予取予攜,還有必要大興土木,搞什麼「豪島」、「兵敗嶼山島」嗎?何況國難當前,中國要打貿易戰(算一算流年,兵戎相見亦未可知),香港上繳儲備,為國捐金,也是天經地義的事。一句「特區儲備已經完成了實現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乾淨俐落,我想不出有什麼反對理據。
坦白說,出嚟求財,唔係求氣。錢可以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如果只是為錢,我有以下建議。保守估計,人工島不管是否爛尾,埋單將近萬億,不如「投降輸一半」,現在特區政府直接送四千億給中央,理由也幫你想好:面對中美貿易戰,國家興亡,特區有責,全港市民願意共赴國難。這樣做的好處,除了符合國家利益,還可保護海洋生態,將來亦不致水淹孤島,塗炭生靈。雖說林鄭已通過中共交涉,成功令上帝在天堂給她留位,但最好還是積點陰德。
回到最初的問題:假如人工島計劃不為cap水,到底為了什麼?沉思數日,再看看施政報告,我想到一個理論,大致上有兩點。這個理論,姑且稱之為「不能只有我想島」。
第一,建設人工島,很可能是為了拉近中港差距,為「人心回歸」營造有利條件。今年八月十日,本欄〈識得住,一定住大灣區〉已說:「世事無絕對,好壞皆相對,大灣區好不好,需要比較。若內地大灣區生活優於香港,不必宣傳,大家也會紛紛北上。怎樣使大灣區比香港好呢?董建華讓我明白:如果不能美化內地,我們可以摧毀香港。」
據政府估計,人工島公屋可容納77萬人,網民按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推算,人工島入伙之時,即2032年,香港剛好新增約77萬新移民人口。但島上公屋可容納的,只是77萬人,不是77萬戶。很多新移民是因為「家庭團聚」來港,若八成屬於這個情況,連同港人配偶以及在港生育的子女計算,人口必過百萬。假如人工島真是為他們而建,恐怕也會像黃子華告別騷一樣,瞬間爆滿。更明顯的問題是:14年後又14年,再來77萬新移民又如何?到時林鄭已在英國安享晚年,香港人則水深火熱,政府恐怕已陷財赤,所謂「哪有錢,你老X」,難道舉債執多你一劑,繼「明日大嶼」後,再來一個「後日大嶼」?
很多港人憤憤不平,認定政府花數千億儲備,就是為了收容新移民。不,事實可能令你更憤怒:持續接收新移民,根本是為了持續燒錢,令香港全線崩壞。政府一面宣傳大灣區,鼓勵港人北上,一面卻興建人工島,收容源源湧來的移民,看似精神分裂,其實深謀遠慮。這不是自相矛盾,是辯證地統一。把你留下來,是為了逼你走。你不懂?但老董一定懂。明日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