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的卧龍松 - 林道群

戒台寺的卧龍松 - 林道群

閑時偶讀《花隨人聖盦摭憶》,寫畫家陳師曾篇中,我記得的則是他順帶一提的溥心畬。說是師曾癸亥一九二三年病殁,自後十多年,畫家派別分歧,諸子風流雲散。惟有溥心畬,自戒台寺歸城後,出手驚人。儼然馬遠夏圭余越園,法度簡古而有韻味。
溥心畬生於一八九六年,清末恭親王孫。辛亥革命結束清室,十六歲的「舊王孫」隨母親避居北京西山戒台寺,歷十三年,潛心學問,並開始習畫,號西山逸士。
前些年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溥心畬特展「遺民之懷」,我們去看,我至今記得那幅《古松畫卷》,溥氏畫舊遊所見古松樹,並專門題記戒台寺。「戒台寺唐名慧聚寺,有九龍松、自在松、卧龍松、鳳眼松,皆金以前物也。」其實早在隱居戒台寺時,他就撰有《卧龍松賦》,寫孤松盤鬱卧石壇之坤隅,與《古松畫卷》一樣,那是他的親眼所見。四九年後南渡來台,溥氏曾在張大千畫冊上題記論松:「凝陰覆合,雲行雨施,神龍隱見,不知為龍抑為雲也。東坡泛舟赤壁,賦水與月,不知其為水月東坡也。」那已是一九五六年,出西山幾十年後,寫的是夢中的卧龍松了。
今年中國嘉德香港秋拍,展出一批溥心畬畫作,台北「遺民之懷」的策展人董良彥和北京的董明,都說一下子就留意到那幅《琴韻濤聲》,因為畫的就是戒台寺的卧龍松。說是溥氏筆下山水樹石,輪廓毫不含糊,畫中有明確寫出地名的,但更多不指明所繪所在,畫的是夢中所嚮往的山水樹石。
一九一八年,整整一百年前,溥氏還隱居在戒台寺,清帝遜位後一直仍追隨溥儀的大臣陳寶琛,來西山看他,溥帶着他觀賞戒台寺的卧龍松,月下相對,共聽松風。我告訴百年後兩位姓董的溥迷,當時陳老師賦詩曰:「邂逅松下風,王孫皎如玉。七年不入城,飲澗飫山綠。所居樹石淨,聽濤舊信宿。」寫的不就是這幅《琴韻濤聲》嗎?
溥氏最本色是淡遠、秀麗,高雅書卷氣中顯出貴氣。然一幅《琴韻濤聲》,松下隱士撫琴,神情閑若自如,松樹蟠根錯節,龍蟠虬舞,琴韻邈思故人,濤聲來自卧龍松。手撫琴鳴,松濤商飊。這是南渡居台,身歷滄桑,飽經憂患的舊王孫,正如花隨人聖盦說的,出手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