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施政報告行而要達(周光暉) - 周光暉

期望施政報告行而要達(周光暉) - 周光暉

林鄭月娥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公佈了。我高興的是,上周本欄提及回歸後中央領導人對特區施政批評得較重的朱鎔基名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在林鄭報告第四段得到回應:「是時候要『議而有決、決而有行』,再蹉跎歲月,受苦的是……」。然而,我還期望「行而要達」,即政策的實行要依預定的時間表到達才會得到民意的認同。現屆(及上屆)政府接任時超時超支的大包袱多籮籮,希望林鄭的管治新風格及她領導政府應擔當的「促成者」角色會在立法會大多數配合下問責兼達標。
《施政報告》的重中之重當然是造地、覓地及建屋,報告內清晰提到的是今後騰出的土地七成會用於興建公營房屋,這個7:3公私比例今後可用作評核指標!
闢地計劃思維再向前推了一大步的是「明日大嶼」。這個新名詞把覓地諮詢的東北大嶼及屯門沿海的內河碼頭及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再加上港珠澳大橋、屯門至大嶼山隧道及深圳灣通道等交通網絡與珠三角東西兩岸的大灣區串連起來。本人覺得這個造地、建屋從而進一步推動新經濟產業的總體規劃是非常有價值及可取的。同樣可取的是負責「明日大嶼」專責統籌辦事處將由林鄭直接督導,從而杜絕架床叠屋及卸膊的官僚作風。
覓地建屋政策排第二及第三的是發展棕地及土地共享。在7:3公私營建屋比例的大原則下再透過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作為試點,社會及持不同經濟承受能力等上樓人士的合理期望應可由中期縮至中短期。雖然報告沒有提到,本人亦覺得在先導計劃的規劃範圍內加入閒置的農地是有價值及可行的。
報告亦把重建公務員建屋合作社及大坑西邨列入其中,在這類樓宇的樓層都不高的前提下,可釋放的地積比率可增加重建面積。這方面,市建局透過《市區重建條例》及指引已運作多時的七年樓齡市值賠償及樓換樓計劃等已在運作的模式可助解決問題。期望各方找一兩個試點來個先導,為這個膠着了起碼20年的問題找個突破。

周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