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百萬人口從何來(利世民) - 利世民

明日大嶼百萬人口從何來(利世民) - 利世民

東大嶼發展,我聯想到的是「量化寬鬆」這四個字。更正確地講,整個所謂土地大辯論其實也是土地版量化寬鬆的前奏。
量化寬鬆,最終有沒有令到財富的分配更均等?當然沒有。土地版量寬的結果其實也很可能一樣。代表着香港左派思維的朱凱廸,在下意識中或許也有同樣的想像。

各種推論反映港人不信任政府

坊間焦點都放在可能過萬億的基建成本;甚至推想到計劃背後目的是為了吸納中國大陸的過剩產能。亦有人想到,香港現在的財政儲備大概也是這個數目,一個東大嶼發展,幾乎將今天香港所有財政儲備消耗,再延伸下去的推論,大家心裏有數。我不敢斷言這兩個說法是否屬實,但主觀感覺是,香港很多人不信任這個政府。
猶記得當年美國聯儲局推行量化寬鬆,反對者大多從意識形態出發,在光譜兩端的人最為激動。港版的土地量寬,我預見的局面也相當類似。回到之前所講,香港究竟是沒有可以發展的土地,還是分配和使用沒有效率,這一點在土地辯論的過程中已經有不少評論,可惜沒有被有關方面正視。
話說回頭,我不只一次提出,對這個政府而言最重要的資產不是庫房裏的盈餘,而是在資產負債表外的土地。要知道,香港每一寸土地都是政府的財產,就算是表面上私人擁有的土地,要增加地積比又或者改變用途,都必須要向政府補地價。換句話說,土地是政府不斷生金蛋的鵝;原則上,這種跟社會經濟發展掛鈎的公共財政模式,其實有一定可取之處。
林鄭月娥在今年《施政報告》凸顯「明日大嶼」,並且講明是今屆政府施政重點,似乎事在必行。表面上,保育和發展是最大矛盾。可是正如之前所講,關鍵其實是最終香港人能夠得到幾多的利益分配。
過去,政府推銷項目時總會拋出一堆經濟效益的數字;不過這一套在今天的香港應該沒有甚麼市場。一來,越來越多人相信就算有經濟增長,分配也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上。二來,假如政府拋出一個天文數字的銀碼,不少人第一個問題就是:「有幾多會被輸送到中資手上呢?」
今天的政府,推銷手段或許比過去高明。將房屋供應問題和土地發展掛鈎,順理成章吧?但是在細節中的魔鬼,卻留下了不少問號。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聲稱東大嶼發展可以提供容納百萬人口的社區,然而根據統計署推算,現在香港距離人口高峯也沒有一百萬。難道香港其他地區不用發展?又或者政府有甚麼計劃將其他地區的人遷到東大嶼?那麼其他地區的空間又會如何重新規劃?這連串的城市改造,具體將如何落實?時間表又如何?
林鄭月娥講明,無論外圍經濟環境如何,都會推行這些土地量寬措施,背後思維是:生金蛋的鵝,多多益善。然而,如此「不問價」進行土地量寬,超越了某個臨界點,會否導致開發土地成本高於最終利益?屆時政府失去了這一支最重要的公共財政支柱,盈餘亦已盡數投入在基建開支,無以為繼的情況下,第一個遭出賣的,又會是甚麼?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