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施政報告》主題是「堅定前行,燃點希望」,但「一意孤行,燃燒儲備」可能更適合形容不少人對報告的印象。
千年道行一朝喪,香港會否從此一鋪凊?這應是眾多有識之士在看完報告後,都會在腦海中浮現的問題。報告中所提及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規模相當震撼,更使人憂慮的是項目的財政負擔,隨時可高達一萬億,香港多年來的財政儲備,有機會在短時間內蒸發得一乾二淨。
其實,消耗香港財政儲備的又何止大白象的基建項目。為了淡化因大規模填海的消息可能帶來的負面情緒,政府也在各個政策項目上大灑金錢,例如用納稅人的錢大幅補貼商界,來落實取消強積金對沖,務求大家開心,平衡一下填海人工島的負面消息,也有助為現屆政府爭取民望。所以,為香港燃燒儲備的項目,除了大白象的基建外,還有報告中大量收買人心的資助和補貼。
若果政府要令巿民和專家信服,「明日大嶼願景」並非一個倒錢落海的項目,政府必須更詳細和有說服力地交代,這項目如何可為香港帶來有效的經濟回報。即使我們不去計較對環境及海洋生態所造成的破壞而引致的社會成本,也有很多關於項目的問題,政府並未解答。例如,和很多先進和高度發展的城市一樣,香港早已完成了着重基礎建設的工業化階段。所以,多一條橋、多一條鐵路,及其他人工島所着重的基建,對刺激香港的進一步經濟發展,基本上作用已不大。香港最需要的不是基建,反而是有利科研和創新的多元、開放、自由和包容。以上的一切,均是和一個城市的文化和軟件,多於基建與硬件,有更緊密的關係。
而且,在中美貿易戰及中美新冷戰的形勢下,中國正被世界孤立,和國際社會越走越遠。在這最新和嚴峻的國際格局下,為了國家的利益也好,為了香港本身的利益也好,香港最逼切要追求的應是繼續和世界接軌,而非盡快和中國融合,在削弱本身的獨特性的同時,也模糊香港在國際社會眼中一直享有的特殊地位。試想想,若果透過各項基建盡快和國內融合的策略是正確,採用同一理念的高鐵項目便早已為香港賺得盤滿缽滿,不會像如今般回本無期。
今年的《施政報告》唯一使人感到安慰的地方,可能是這是一份不怎麼談政治的報告,除了表達政治效忠的簡單段落外,沒有任何具體和實質的內容。不好的地方自然是政改遙遙無期,整個政府仍要在一個代表性及政治認受性不足的畸形制度下,繼續運作和捱下去。但好的地方是,暫時來說現屆政府應不急於為23條立法,大家可以鬆一口氣。根據現時政府的民望和能力,根本無法同時應付兩條戰線。如今要強行硬推銷東大嶼山的人工島,對政府來說,已是一埸史無前例的硬仗,無法再承受由其他爭議所帶來的額外壓力。
花光儲備易受金融危機衝擊
整體而言,今年《施政報告》是憂多於喜,使人擔心政府會為了大嶼山填海和人工島而不惜一切,不重視建立共識,一意孤行。在未有深思熟慮下,龐大的基建隨時由投資未來,變成了斷送香港的未來。
香港的龐大儲備不只是代表上一代香港人,透過艱苦奮鬥下所累積的經濟成果,更是用來守護香港的金融體制,包括了聯繫匯率的城牆。沒有了龐大的財政儲備作為後盾,香港更容易受到外來的經濟及金融危機的直接衝擊。羅馬非一日內建成,但卻可一夜滅亡。放棄理財紀律的香港,也可能會面對相似命運,被突如其來的危機在一瞬間吞噬。
黃偉豪
中大數據科學與政策研究課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