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撐粵語嗎? - 馮睎乾

新移民撐粵語嗎? - 馮睎乾

有人說,新移民大媽都說普通話,她的子女也說普通話,所以普通話在香港將成主流,粵語要靠邊站。這說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家庭團聚」來港的移民,配偶必是港人,孩子的母語不一定是普通話,也可以是粵語,甚至有兩種母語。想起美國文評家George Steiner就有三種母語:英文、法文和德文。
只要大家營造合適環境,新移民也可以是粵語生力軍。所謂「合適環境」,很簡單,就是我們平日堅持用粵語交談,令新移民覺得學不好粵語,生活就不方便。近年我認識兩種新移民:一種有錢兼高學歷,另一種是讀書不多的草根。只有後者會跟香港共存亡,不是他們熱愛香港,而是他們沒能力離開。貧窮的新移民為了適應環境,沒一個不學粵語,也鼓勵子女學,就像以前(以及現在)香港父母逼子女學好英文一樣。窮人要妥協,倒是富貴的新移民,才缺乏學粵語的動力。既然每天150人沒法叫停,愛惜粵語的本地人就該順水推舟,聯合新移民及其後代接力說粵語。
現實充滿諷刺:勿以為香港人必愛香港、撐粵語,現在最賣力抹黑粵語的,不就是香港高官嗎?反而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會學粵語,去年上任後還要求員工一起學。當然,王志民學粵語未必為了興趣,心態也許近乎東晉權臣王導。王導出身北方士族,母語是北方話,但他隨晉元帝南渡後,入鄉隨俗,常說吳語。據《世說新語.排調》,名士劉惔初見王導時,方當盛暑,王導「以腹熨彈棋局」(把肚子壓着棋盤),說:「何乃渹!」這是吳人方言,意思是「真冰涼啊」。有人問劉惔,見了王導有何感想?劉說:「未見他異,唯聞作吳語耳。」(沒什麼特別,只是聽到他說吳語而已)劉、王俱北人,但王導竟用吳語交談,結果被劉惔譏諷。是什麼驅使王導說吳語呢?陳寅恪先生在〈東晉南朝之吳語〉評論此事:「蓋東晉之初,基業未固,導欲籠絡江東之人心,作吳語者,乃其開濟政策之一端也。」陳先生觀人於微,不愧為第一流史家。
現在粵語仍是香港主流,大陸的官不想公然與民為敵,才會擺出「撐」粵語的姿態。但這種優勢不是必然的。假如下一代覺得粵語可有可無,不再堅持,即使粵語沒被徹底淘汰,亦將一蹶不振。守護粵語,也許草根新移民才是生力軍;而最應該提防的粵語「敵人」,不是新移民,反而是那些說普通話有捲舌音,平時愛看大陸青春劇的本地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