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自從林鄭月娥當上特首以來,「避政治、攻民生」已成為這屆特區政府的施政主軸,除了打壓異見的政治任務,其餘敏感的政治議題林鄭避得就避,本來該做的政治議題亦躲得就躲。林鄭最擅長的,就是在《施政報告》中,利用香港人最豐富的財政資源在民生議題上耍上幾招花拳繡腿,藉以籠絡人心。
人算不如天算,《施政報告》本來是林鄭炫耀政績唱好香港鞏固支持度的大日子,但報告公佈前夕卻爆出外國記者會副主席被拒發工作簽證的事件,國際社會紛紛譴責。無論你在《施政報告》內如何巧言令色,打壓言論自由的舉動已直接揭破了一國兩制的虛妄。仍值得留意的是,林鄭月娥在今次《施政報告》中更露骨地倡議兩制融入一國,揚言要強化一國意識的轉向。
在今份《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一如以往把一國兩制捧出來供奉一番,但實質的內容已完全走樣,對於香港人守護兩制的訴求已經拋諸腦後。林鄭在報告中強調,要「全面、準確、堅定地擔當『一國兩制』的執行者、《基本法》的維護者、法治的捍衞者」,但對於港人最關心的幾個核心價值問題:重啟政改、23條立法、DQ立法會議員等,報告中所提出的方向都是傾向重一國、輕兩制,令人氣餒。在外國記者會副主席事件中反映出來的言論、新聞自由問題,以及在取締民族黨事件中所反映出來的結社自由問題,在《基本法》下如何能獲得保障,特區政府如何重建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在《施政報告》中都諱莫如深。
明日大嶼是豪賭
在談及中港關係時,行政長官提出要「雙負責」,「向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也向中央人民政府負責」,但無論在報告中的描述,又或是實際的政治操作,我們只看見林鄭向一國的傾斜。今年報告強調一國的意識,要加強「各界對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的了解」,善用兩制之利,協助發展大灣區、為國內的企業「走出去」。林鄭放眼所看的,就是香港要全方位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這過程中,香港如何維護本來行之有效的自由法治體制,如何維護一國兩制的初衷,讓香港的核心價值及優勢可持續地發展,這份報告沒有釋除香港人的疑慮,只增加了我們的擔憂。
政府只見一國、不見兩制的傾向還反映在「明日大嶼」這個無底深潭的計劃。這個原本是東大嶼計劃的發展計劃,換了個名字混淆視聽,規模比原定的東大嶼都會更大,將提供達1,700公頃的土地,建造26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供70萬至110萬人口居住。
計劃造價仍然未知,最後埋單可能是天文數字,但其所基於的人口增長假設,卻令人充滿疑問。根據統計處的預測,香港的人口到了2043年將會高達822萬,而規劃署的預測就更驚人,高達900萬。在這900萬的人口當中,其實包含了由1995年開始的每日150名持單程證的中國內地入境人士,每日接收150人,1年365日,20年就有超過100萬人,剛剛好就是「明日大嶼」可以容納的人數。
如此去理解,這個「明日大嶼」可能就是重一國、輕兩制下的產物。眾所周知,特區政府在單程證問題上沒有審批權,在人口政策上我們非常被動。在規劃政策上,因為人口政策的失陷,特區政府還有多少自主權?香港人最後又是否只能用公帑就「明日大嶼」計劃作一次豪賭?
一國兩制的淪落,不但影響到中港關係的失衡,更同時連帶衝擊香港在國際經貿關係中的地位。中美貿易戰正打得如火如荼,特首在《施政報告》中亦提及正在與多個國家在磋商新的自由貿易協議,而這些國家能否與香港達成協議,均視乎香港能否繼續成為一個在《基本法》保障下的自由及獨立的經濟體,反之,若果只高舉一國,只會淪為外國否定一國兩制的藉口。
《施政報告》說行政長官要「雙負責」,我們希望這是真正的承諾,而不是只向一國負責。
楊岳橋
公民黨黨魁、立法會議員